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4月10日,在南充市西充县义兴镇武显垭村的麦田里,一块麦田中出现了不少叶片颜色发黄,长满橙黄色斑块,犹如铁锈一般的麦子。而一旁的大片生产田中,小麦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一路之隔,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票否决
2600余份小麦材料接受鉴定考验
“这就是典型的小麦条锈病症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夏先全告诉记者。
为什么这里会有染病的小麦,而附近田间的小麦有的却不受影响?
“田间一共有来自川渝地区各个科研单位的2600余份小麦材料,还有10余个进行区试的小麦新品种。”夏先全介绍,当地是我省开展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点位之一,课题组通过在田间和外围专门设置川育12、铭贤169等高感条锈病小麦品种作为诱发株,用于筛选小麦抗性材料。
影响我省小麦生产的病害主要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气流传播,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成员、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魏会廷介绍,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上部的功能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长条状铁锈色夏孢子堆,叶片背面,发病部位褪绿变黄。随着病情的发展,夏孢子堆逐渐增多,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抗条锈病,事实上已成为我省小麦品种的“出厂标配”。“一旦发现感染条锈病,便一票否决。”夏先全透露,按照四川省种子管理站和四川省小麦品审委员会的明确规定,凡是通过省区试的小麦品种(系),都必须有良好的抗病性。其中,中感至高感条锈病以及连续两年高感白粉病、连续两年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不得通过审定。
“未受感染的健康小麦或许在它们体内就隐藏着某种高抗病基因。” 夏先全进一步说,四川是全国小麦条锈病菌向东部麦区传播的必经之地,得益于抗条锈病品种在四川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也使得条锈菌没有了足够的可侵染寄主,从而保障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安全。
像这样的点位在全省一共有8个。“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需要‘天府良种’作为支撑。”夏先全介绍,除了南充市,课题组还在成都市、绵阳市、广安市、宜宾市等8地根据区域发病特性进行设置,对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抗性鉴定试验。
“四好”综防技术
为丰产上牢两道“安全栓”
一路之隔,是天壤之别的另一番场景。连片绿油油的小麦在阳光中如同海浪般翻滚着。“这是我们课题组研发的“四好”综防技术在发挥作用。”魏会廷说。
麦田边,一位中年男人看着眼前的小麦长势难掩喜悦。他叫张昭武,是西充县龙凤桃源家庭农场主,也是眼前这片小麦地的主人。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管理起来省心。”张昭武告诉记者,今年他主要种植南麦941和南麦660两个品种,按照专家的技术指导与提供的药剂,南麦941只在关键节点施了1次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很理想。
张昭武口中的“好品种”只是“四好”综防技术中的第一道“安全栓”。夏先全介绍,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小麦主要病虫害“四好”综防技术在当地进行了50亩核心示范试验。该技术的第一道“安全栓”即通过多年多点异地精准鉴定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抗性适宜品种。
“仅仅靠好品种是不够的,第二道‘安全栓’则是配套技术。”夏先全进一步介绍,在好品种的基础上,抓住病虫害防治关键好时机,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好农药,因地制宜采用喷雾器械和“一喷多防”等好方式,在“四好”综防技术的综合管护下,能达到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降本增效的目标。
张昭武正是在“四好”综防技术的配合下,实现了小麦生产的提质增效。“使用了好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成本,产量还上来了。”张昭武说,往年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00公斤至350公斤,按照今年的长势,预计亩产在400公斤左右。
当天,经过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邀请同行专家开展田间调查,发现采用该技术大面积示范的田块,条锈病、白粉病总体防治效果达95%以上,田间赤霉病发生不明显,蚜虫未达防治指标。评审专家组组长、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何芳介绍,该技术实施下,对比当地农户药剂防治次数减少了1-2次,农药减量25%以上,达到“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的目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