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田斌博士后浅谈鸭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鸭瘟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创建时间:2020-04-21     浏览次数:72

鸭瘟(Duck plague,DP),又叫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鸭瘟的病理特征为血管损伤、组织溶血、消化道黏膜坏死等;患鸭瘟的鸭群可出现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100%)并严重降低鸭的产蛋量,常对水禽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鸭瘟的致病原为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其隶属于疱疹病毒科,ɑ-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鸭疱疹病毒1型,该病毒能感染不同年龄段的鸭、鹅、雁以及野生水禽。DPV可在三叉神经建立潜伏感染,导致病毒的再激活并不定期引发鸭瘟疫情。DPV极难监测和控制,被其感染的水禽可能无临床症状,但因为病毒的潜伏感染而成为携带者,仅仅在间歇排毒期才能检测到病毒粒子。免疫逃逸是病毒引起疾病并导致潜伏感染的前提条件,但DPV逃逸宿主免疫的相关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且研究进展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兽医临床工作人员对DPV的进一步认识和防控。经过分析发现其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缺乏基础性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平台,例如当前国内外均缺乏较好的鸭相关细胞模型、可特异性识别鸭蛋白的各种抗体以及可用于鸭细胞基因编辑的工具等。

针对上述基础性瓶颈问题,田斌博士后基于哺乳动物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来讲,首先尝试并利用特异性抗MAP2、GFAP、CD80、CD86等蛋白抗体对所获得细胞进行了鉴定,成功分离培养了鸭原代神经元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此外利用分离培养的鸭原代细胞进行了DPV的细胞嗜性、感染能力、天然免疫激活等方面的研究,并发现DPV具有广谱的细胞嗜性,但却不能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此外,DPV的强、弱毒株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差异性趋势,即强毒株为持续性感染,而弱毒株则为暂时性感染;进一步探究发现强毒株能够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而弱毒株则由于激活了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其生长反而受到了抑制。该研究结果为DPV等水禽源病原微生物的组织、细胞嗜性提供了相应的细胞模型,为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先天性免疫、潜伏感染的机制提供了细胞研究平台,并且可以将这些细胞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开发可以治疗鸭瘟病毒的药物,为深入研究水禽传染病的相关致病机制打下坚实基础。该研究成果以“Isolation and Selection of Duck Primary Cells as Pathogenic and Innate Immunologic Cell Models for Duck Plague Virus”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Volume 10, 3131.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3389/fimmu.2019.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