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遂宁市安居区生猪养殖规模及价格调查分析报告
创建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307

 近年来,为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平抑肉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安居区规模养殖场(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生猪存栏、出栏由建区时的39.27万头、67.21万头分别增加到74.92万头、140.9万头。但2009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步步逼近盈亏平衡点。以安居镇为例,今年3月地方品种肥猪收购价4.5/市斤,跌破盈亏平衡点,农民养殖积极性受挫。根据市局关于畜牧业调查的通知精神,为准确了解安居区生猪价格变动情况,探究养猪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加快养猪业发展的应对措施,我局立即组织开展了对安居、白马、观音等3个乡镇的3个村、4个社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农户(共计:185户)的生猪饲养、出栏及当前的生猪、饲料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畜禽良种工作和标准化生产,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畜牧业生产呈平稳发展态势,生猪生产成为畜牧业的一大亮点。通过调查,我区生猪养殖状况呈以下特点:

(一)生猪散养户减少,适度规模养殖户快速发展

调查的3个乡镇的3个村、4个社有185户农户,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只有76户、占总户数的41%,无猪户109户,占总户数的59%。从走访调查的36个养殖户的总存栏量来看,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占到了生猪存栏总量的83.44%,比去年的84.62%降低了1.2个百分点;年出栏50-1000头的适度规模养殖占生猪总量的13.6%,去年为11%,增加了2.6个百分点;散养为2.9%,比去年4%降低了1.1个百分点。其中,母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8%,仔猪存栏增加了6.91%,育肥猪存栏减少了12%,总存栏量增加了3.2%

以往在农村,各家各户养上几头猪是很常见的事,可是在走访调查时发现,许多原来养猪的农户现在已不养猪了。主要原因是养猪成本太高、比较收益差。很多农户养猪观念落后,不懂得科学饲养与管理,造成饲料浪费,养殖成本上升,仔猪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近几年来生猪疫病频繁,以致养猪不赚钱,甚至亏本。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市场生猪价格的持续走高,规模养殖呈现出其养殖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规模化养殖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区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达4987户,占全区出栏肥猪的60%以上,其中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达406户,占全区出栏肥猪的26%以上。

(二)生猪收购价格逼近盈亏边缘

据调查,当前的仔猪、肥猪收购价格较去年同期均价分别下降了16.5%11.8%;与去年最低价格相比,仔猪价格上涨了4.3%,肥猪价格下降了4.4%,目前,安居镇的肥猪收购价最低,仅为4.5/市斤,观音乡仔猪价格跌破6元,仅为5.8/市斤;据农业部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显示,3月份第1周(采集日为33)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10.48/公斤,全国3月仔猪均价为7.6/市斤,我区仔猪均价仅为6/市斤。我区肥猪平均收购价为4.78/市斤,与全国3月肥猪均价5.02/市斤相比,价格下降了4.8%,与东北生猪价格较低省份吉林、山东省相比,每市斤高出0.43元。同时,玉米价格有所上涨,从去年0.85/市斤涨到目前1.0/市斤,涨幅达20.96%。全区生猪价格春节后继续大幅下降,原料成本持续走高,养殖效益面临双重挤压,各乡镇反映生猪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亏损较大。

较多散养户表示,由于饲料成本的影响,目前还不敢扩大生猪饲养量,将根据猪价行情来调整存栏量;但规模养猪和大型猪场的业主却持乐观态度,表示仍然不会改变下半年“圈舍扩建”、“进猪补栏”计划。

二、生猪生产及经营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今年我区的生猪生产发展势头强劲,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生猪生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虽然中央、省、市、区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但各项扶持发展政策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跟不上生猪生产发展步伐。

二是生猪补栏工作困难。虽然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生猪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去年受市场价格和疫病的影响,目前不管是引进(选留)后备母猪还是商品仔猪的补栏都比较困难,节后居民消费需求变小,国家发改委虽已明确表示,但还未采取收储措施以稳定生猪价格,目前猪价低迷,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对补栏进猪多数持观望态度。

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的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就很难医治,死亡现象比较严重,育肥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群众损失难于得到弥补,从而阻碍了生猪生产的发展;同时,周边区县的疫病形势也给我区的生猪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是流通环节垄断,生猪产销价格失衡。从生猪的生产、收购、屠宰、销售各环节来看,生猪生产的风险最大,市场价格风险主要由养殖场(户)单独面对,独自承担风险,而其他环节的利润受价格影响相对较小。生猪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生猪调运、收购价格往往由生猪加工、贩运环节控制,在市场价格形势不利时生猪收购、调运环节存在着压级压价等行为,生猪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这也是生猪市场长期普遍存在的弊端。

五是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措施没有连续性和均衡性。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猪肉价格上涨,出现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相关部门才给予关注,在各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一旦市场平稳,扶持措施又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就会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三、今后走势预测和影响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由于经济、政治、疾病的多重影响使得消费市场相对疲软,严重影响了生猪产业,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但小幅滑落不可避免,可能要到今年8月才能止跌回升,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去年,国家预警信息和冻肉收储等政策对市场信心的回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也向平稳过渡,并且已经建立了加强信息引导、利用冻肉储备调节市场预期等机制,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这对缓解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避免生猪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近期其他产区病死猪较多,为缓解后期价格的下滑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随着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的小幅上涨,也对生猪价格的持续下滑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市场需求依然无好转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还将保持弱势状态。猪肉价格的持续回落,对消费者来说减少了日常的消费支出。但如果猪肉价格长期低迷,必将影响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对未来生猪市场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应对策略和建议

为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维护生猪养殖户利益,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坚持实施现行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加强政府调控,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建立起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猪养殖户利益。

(一)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加强饲料安全和防疫监管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预警机制;按照《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处理疫情。加强屠宰环节病害猪(肉)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强化猪肉检疫和检验制度,严禁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严肃查处屠宰加工和销售病死猪肉和注水肉等不法行为,规范生猪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秩序。清理整顿在生猪饲养、运输、屠宰和猪肉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不合理税费。加强生猪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二)做好产销衔接。一是积极争取和主销区政府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寻找一个稳定的主销区签订长期、稳定的生猪购销协议。二是政府鼓励养殖户(场)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之间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养殖户(场)和屠宰加工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和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之间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鼓励发展生猪订单生产,地方政府应当对采取订单方式采购的加工企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引导猪场和养猪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提倡微生态、营养性添加剂和全价平衡饲料饲喂,中草药防病保健,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和违禁药物,确保猪肉安全,消费放心。

                                            

                                                             “示范县”——遂宁市安居区畜牧局刘雯雯供稿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