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牛肉是中国畜牧业重要品种和“菜篮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肉牛产业还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四川省的肉牛养殖业具有大群体、分布广、小规模的特点,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的经营者居多,但设施设备配套落后,无法实现标准化养殖。文章对位于丘陵山区的团队示范基地县宣汉、筠连、阆中等肉牛养殖大县的适度规模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调研。
2020年四川牛存栏880.3万头,增长3.4%,牛出栏296.4万头,增长1.6%,牛出栏量长期居全国前三,四川丘陵山区肉牛养殖具有大群体、分布广、小规模的特点,受地理环境、养殖户资金、饲料储备等影响,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模式在四川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 政策支持
在“十三五”期间,肉牛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成为四川偏远地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在“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需求下,肉牛产业的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农村部发布《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四川省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肉牛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政策背景下,四川省肉牛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将稳步提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金字招牌。
2 各县市肉牛发展情况
为了解当前适度规模经营养殖户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及肉牛养殖模式,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草食家畜生产设施设备研究与应用岗位对位于丘陵山区宣汉、筠连、阆中等肉牛养殖大县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调研,情况如下。
2.1宣汉县肉牛产业概况
宣汉县牛生产总量位居全省农区第一,现有肉牛规模场800多家,2020年牛存栏16.5万头,出栏肉牛9.45万头,实现牛业综合产值达32.5亿元,蜀宣花牛及其延伸产品已成为“川字号”特色金字招牌。宣汉县是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依托宣汉县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共同培育的蜀宣花牛特色品种,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模式,打造了“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园区,推广种养循环利用模式,肉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2.1.1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到2020年宣汉已建成规模养牛场15家,标准化养牛圈舍28400平方米,配套建设青贮池及粪污处理设施21000立方米,配置降温风机、TMR饲料混合机、积杆揉丝打捆一体机、固液分离机等设施设备。以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宣汉鸿运肉牛养殖场、宣汉大巴山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肉牛养殖场,现都已采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牛场建设符合现代化标准,现有机械设施设备都能投入使用,肉牛饲养各环节都已实现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以50~200头牛为代表的丘陵山区适度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水平低。牛舍建筑陈旧,饲喂通道狭窄,饲水同槽洁净度差,主要依赖人工喂养;青贮玉米种植区域分散,依赖人工收获,采用传统揉丝机进行粗饲料加工,虽修有青贮池,但未使用;精饲料采用垂直式饲料混合机进行处理,人工使用旋耕式搅拌设备将粗饲料、精饲料混合,但均匀度不能控制;牛舍环境恶劣,圈舍牛群分布不合理,导致清粪困难,牛动物福利差;建筑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受资金限制,养殖规模不能扩大,设施设备无法更新换代,人工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肉牛产业朝标准化方向发展。
2.2筠连县肉牛产业概况
2020年,筠连县肉牛存出栏29万头,其中出栏肉牛12万头,筠连县肉牛产业综合产值达80亿元。规划“十四五”期末全县肉牛存出栏量达到40万头,其中出栏优质肉牛20万头,优质能繁母牛存栏10万头,预计筠连县肉牛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筠连县是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中国黄牛之乡”,“筠连黄牛”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筠连黄牛肉风味独特、绿色健康,开发了60余种牛肉休闲食品,发展牛主题特色餐饮。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域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基本形成种草养殖、育肥、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格局。
2.2.2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2021年筠连县牛出栏量将达到34万头,以筠牛集团为代表的筠连县肉牛领头企业,预计到2022年,筠牛集团养牛规模将扩充到2万头至3万头。牧草收获、饲料加工、肉牛饲喂、粪污处理的机械化生产管理。以50~200头养殖规模为主的肉牛养殖合作社机械化生产经营理念落后,设备陈旧,圈舍环境差,饲喂、粪污处理主要依赖人工配合小型机械作业,市场上缺乏适用的、简约的机械化设施设备,以替代繁重的人工劳动。
筠连县创新提出了“山繁川育一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依靠肉牛产业实现了脱贫,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调研发现筠连县的肉牛养殖规模1~50头牛居多,肉牛养殖圈舍修建在住宅周围或由旧宅改造而成,圈舍内空气不流通,固定栓系式养殖,牛活动范围小;肉牛饲养工作由留守老人或妇女完成,饲草可实现自产自消,除购买精饲料外无额外成本;粪污清理时需要人工进入牛舍,操作空间狭窄;受场地限制,市场上现有设备难以应用,以庭院为主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户设施设备使用率低。
2.3阆中市肉牛产业概况
阆中市2020年牛存栏5.4万头,增长42.1%;牛出栏2.2万头,增长8.3%;牛肉产量0.24万吨,增长6.6%,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农民也实现了增收。阆中市依托张飞牛肉品牌,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建成了集肉牛养殖、精深加工、商旅体验于一体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在3个乡镇、26个行政村,年存栏肉牛3.6万头,年出栏1.5万头,加工基地年加工0.6万吨,园区年综合产值13亿元。稳定“一家一户小规模,千家万户大群体”的生产模式,“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三定向方式,带动了肉牛养殖户热情,优质肉牛产业逐步发展。
2.3.2设施设备配套情况
以张飞牛肉为代表的肉牛品牌建立了科技含量高、养殖规模大、饲养环境优的生态化肉牛养殖示范场(活牛贮备库),可存栏优质肉牛500头以上,其肉牛养殖场采用先进的标准化圈舍,在饲养环节以机器代替人工,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阆中思依片区家庭农场养殖协会,以50~200头规模为主的家庭农场居多,肉牛存栏量3500多头,年出栏1800头。形成了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统一采购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抱团销售,价格公开透明,价格稳定。当地养殖户采用精细化喂养,看重肉牛的动物福利,推崇机械化、标准化的作业模式。采用横式饲料搅拌机搅拌精、粗饲料,人工饲喂;圈舍内粪污处理频率高,人工用铁锹、斗车、电动斗车完成;应用沼气发酵池、牛粪干湿分离机、清粪车等进行粪污处理,但使用时机器多发故障,维修费用高,或采用斗车、小型挖机将湿粪从牛舍中清理出来后仅在场区内堆积;使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意愿强烈,但市面上现有设备并不符合圈舍环境。
3 亟需解决问题及对策
3.1牛舍粪污清理、收集、加工
每头肉牛一天可产生约30kg粪尿,若不及时清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影响肉牛的健康及生产性能,为保证肉牛拥有最佳生长环境,应保证圈舍的干净整洁。丘陵山区适度规模肉牛养殖场清粪工具采用铁锹、斗车,耗时长,且劳动强度高,虽购买电动斗车,但工人不会使用;养殖场虽购买牛粪干湿分离机,但使用时机器频发故障,维修费用高,湿粪从牛舍中清理出来后仅在场区内堆积,不利于牛粪的循环利用。
组织科技人员对场区内工人进行线上或线下培训,引进先进适用的设施设备;场内集中收集的湿粪含水率在75%~80%左右,转运至堆粪棚经翻抛机翻抛,进行30天堆肥发酵,含水率降为65%~70%,制成有机肥出售;粪污由水直接冲洗后进入沼气发酵池,用于生活用气;在肉牛养殖区建设肥料加工厂,对养殖户的粪污进行集中处理,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
3.2种养循环
肉牛每天需采食自身体重的2%的粗饲料、1%的精饲料,多数养殖户选择种植适口性好的青绿饲料,如青贮玉米、狼尾草、大麦等。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播种前,牛场内产生的粪污会集中堆放在种植青饲料的田间,若是青贮玉米播种后,养殖场内的粪污只能堆积在场区内,粪污的消纳能力下降,小型养殖户粪污处理设备短缺,粪污成了无处放置的资源。
牛场的粪污经田间消纳,种植肉牛生长所需的青贮饲料,可实现适度规模下的肉牛种养循环;鼓励肉牛养殖户流转土地,种植饲草,形成稳定的粗饲料来源和粪污消纳场地,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形成“牧草种植面积+肉牛养殖规模”的配套标准,指引养殖户在适度规模下发展绿色循环的种养循环农业。
3.3未形成标准化圈舍
在牛舍建造之初,就应考虑后期机械化设施设备的作业通道,现有圈舍通道狭窄,圈舍改造成本高,多数养殖户选择人工作业;各地气候、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建造形式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自由建造,没有相关技术人员指导,难以保证最佳效果。
根据区域条件、经济情况,推动丘陵山区适度规模养牛场圈舍标准化建设或改造,统一标准;圈舍的改造扩建须经相关部门批准,选派专业人员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指导监督;研究适用于适度规模肉牛圈舍的设施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提升肉牛规模化养殖机械水平。
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草食家畜生产设施设备研发与应用岗位 郭曦 王义鹏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