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岳池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创建时间:2009-12-15     浏览次数:1142

 

一、岳池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岳池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位于华蓥山西麓渠江同嘉陵江汇合的三角台上,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0 07′—106044′,北纬30015′—30048′之间。全县海拔高度在207.8—824.4米之间,其中县城为382米。东连广安区,东南接华蓥市,南挨合川市,西南靠武胜县,西北邻南充市,北倚蓬安县。南北长59.62公里,东西宽59公里,幅员面积1457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21镇22乡),一个管委会,832个村,6265个组。全县总户数30.6万户,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户数27.3万户,农业人口103万人。耕地面积72.4万亩,其中田59.1万亩、土12.5万亩,人均耕地0.70亩,是四川省的丘陵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岳池是农业大县,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每年水稻、小麦等播种面积近130万亩,产生农作物副产物——秸杆达60万吨,还有大量的桑枝、果树枝等均可充分利用,为发展白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此,2005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国白色农业第一县的战略决策,并作为四县建设发展目标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以食用菌为主的白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示范面大,效益明显,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发展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08年,全县食用菌袋栽300万袋,种植露地3万亩。菌类有稻田双孢蘑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平菇、黄白菇、黑木耳、大球盖菇、黄丝菌、金福菇、滑菇…等10余个品种,产量5万吨,产值2.4亿元。2009年,我县计划袋栽400万袋, 露地种植5万亩。目前实施250万袋, 其中金针菇30万袋、平菇180万袋,黄背木耳40万袋,露地4万亩。在九龙镇五里牌村集中发展标准化菇房10余亩,今秋县财政又投入150万元进行稻田蘑菇示范片建设,在石垭、白庙、朝阳三乡镇实施1000亩。培育发展有龙头企业1家(万棚菌业有限公司),有石垭镇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白庙、朝阳、花园、东板四个乡镇稻田蘑菇生产基地,花园镇金针菇等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共3个,培育产业科技示范户近100户,主要进行平菇生产。
(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稻草资源丰富,各级党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稻田蘑菇生产,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每年投入大量的产业发展资金,强化了产业发展的试点示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增多,种植品种有稻田双孢蘑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平菇、黄背木耳、大球盖菇等品种。
(二)示范园区已显雏形。我县在花园、九龙、石垭、东板、朝阳、白庙、乔家等村建立了万亩白色农业科技示范片,建有白色农业展示中心,专家工作室、“傻瓜化”微生态技术推广中心、白色农业无公害检测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等核心科技机构,按照“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企业入园、车间下乡、品牌上市”的原则,先后引进培育发展了岳池经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棚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垭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等。
(三)产业经营不断优化。我县稻田蘑菇生产技术经历了由最初的农户自主组织简易的稻田草帘覆盖栽培,逐步发展到管理方便、产菇质量好的黑棚栽培,乃至到集约化生产的室内层架式标准化菇房栽培,生产技术逐步规范,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种植风险。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县在原来的稻菇连作、林下种植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菇菜连作等高效种植模式。目前,适合不同层次种植户需求,多种种植模式和生产模式并存,极大地丰富了我县稻田蘑菇种植内涵,拓宽了稻田蘑菇产业发展空间。
(四)种植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打造白色农业大县的口号下,全县大力发展稻田蘑菇生产,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种植效益也稳步提高。种植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500-2000公斤逐步提高到2000-3000公斤,亩产值由6000元逐步提高到7000-8000元,亩纯收入由2000元左右(不计劳动力投入)提高到4000-5000元。特别是对于农村种粮大户和小规模种植业主,在自用一部分稻草资源的前提下,其种植亩纯收入可以提高1000元左右。
(五)产业化经营初见端倪。通过县委、县政府几年来不懈的引导扶持和大力招商引资,我县稻田蘑菇生产已经由农户自发种植、就近市场鲜销发展到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上,已经有了万朋菌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岳池从事稻田蘑菇生产经营;在基地建设上,已经有了像乔家、朝阳、石垭、东板、白庙、花园等较大的集中生产基地;在销售组织上,除了各级政府、龙头企业组织销售外,还有民间组织以及专业经销大户等10余家从事销售工作,乔家镇食用菌生产者成立了岳池县三安菌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制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营销、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形成了稻田蘑菇多层次、多形式的销售格局;在市场营销上,除通过各种渠道鲜销本地及南充、重庆、成都市场外,龙头企业还通过盐渍加工销售到外贸部门出口,增加了蘑菇产品附加值,拓宽了蘑菇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主要措施
(一)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发展氛围。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连续几年出台了《加快白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定了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作发展白色农业的奖补,并把食用菌生产列入对各乡镇的工作考核内容,制定发展优惠政策,激励社会各界都来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增长。
(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转化增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化增值,发展食用菌深加工产业,引导和扶持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搞好深加工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系列营养、安全方便的食用菌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食用菌保健品、食用菌食品、食用菌化工产品、食用菌药品四类产品,创立岳池食用菌加工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我们围绕群众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落实各种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大力鼓励有识之士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围绕市场,打造销售平台。岳池县距重庆市160公里,南充市40公里,广安市27公里,同时,我县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缔结为友好区县,我们食用菌产业重点围绕重庆市、南充、成都市场需求生产,初加工产品销往成都、重庆等大型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的纽带作用,依托规划的优质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食用菌销售大平台,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益,确保菌农增收。
(四)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的支持,鼓励项目管理综合部门、企业、业主等积极申报一批食用菌科研、生产、精深加工大项目。对财政、扶贫、农业、发改委、以工代赈等部门的食用菌发展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鼓励有志之士投资参与产业建设。逐步建立农户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为企业、业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依法保护企业、业主利益。
(五)严格规程,推行标准生产。积极制定和完善食用菌农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引导农户和业主严格按照良好农业规范(农场规范、生产行为规范、产品质量规范)和三安模式(生产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生产产品安全)方向发展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品种单一。目前,我县主要种植双孢蘑菇、平菇、木耳较多,发展种植金针菇、鸡腿菇等高档食用菌产业相对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设施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县大面积双孢蘑菇种植方式采用稻草覆盖或黑色小拱棚避光栽培,耗时费力。现代化的控温控湿设备不齐全,导致存在有产量而无效益的状况。
(三)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引领。菇农生产的产品销售受阻,出现少则效益高,多则烂市,菇农的收入得不到全面保障,从而严重挫伤了菇农生产的积极性。
(四)栽培技术普及率不高。几年来,虽然我县食用菌生产技术通过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专重大户共同推广,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群众在技术掌握上仍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技术落后的依然存在现象。比如:栽培方式停留在传统栽培方式上,消毒料杀菌不彻底,栽培基质配比不够合理,综合配套技术不够完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