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四川农区种草养牛现状、问题及对策
创建时间:2021-11-12     浏览次数:248

四川农区种草养牛现状、问题及对策

彭燕1,朱永群2,马啸1,刘伟1

(1.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 2.四川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

摘要: 四川是传统的养牛大省,近年来养牛的规模效益稳步增长,推动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山区农户脱分致富的重要途径。经两年的实地调研,针对我省农区肉牛产业面临饲草料缺口大、成本高、供给不稳定等问题,从种草规模、降本增效、宏观调控与服务功能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省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四川;农区;种草;养牛;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变化,牛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国内牛肉产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依靠进口来填补需求缺口。近年来,包括四川在内的诸多西部省份将发展肉牛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草牧业在农区发展迅速。近两年来,笔者在开展乡村扶贫及振兴工作中就四川农区肉牛养殖业及饲草种植业进行了广泛调研,既观察到我省农区饲草肉牛产业发展的可喜变化,也发现了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困难,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对策。

1. 四川农区种草养牛的效益状况

在调研中发现,当前肉牛养殖企业或农户的饲草料供给情况分三类:一是草料能完全自给,且有余草出售,占比较少;二是部分自给,部分购买,占比较多;三是饲草料基本全靠购买,这种情况也为少数。有养殖户估算,每头肉牛平均每天消耗25公斤草料(包括精料和粗饲料),若完全购买,平均每公斤草料的成本约2元,即每头肉牛饲料成本每天约为50元,400~500斤的架子牛按饲养期8个月约240天出栏计算,饲养一头牛的草料成本约为12000元,购买此类架子牛的费用约8000~10000元左右;小牛犊按10~11个月的饲养期约300~330天出栏算,饲养的草料成本约为15000元~16500元,200~300斤的小牛犊约为2000~3000元。另外,水电、药品、饲喂人工费等500元/头。因此,若忽略圈舍建设的摊平费(周期长),近两年,饲喂架子牛的成本约为2.05~2.25万元/头,饲喂小牛的成本约为1.75~2.00万元/头,按育成牛重量1200~1300斤,活牛市场价格17~18元/斤计算,利润高的可能达到3000~4000元/头,低的可能为1000~2000元/头,这与调研的养殖户的反馈信息及李俊茹等(2020)的调研结果比较吻合[1]。由此可见,饲草料成本在肉牛喂养中占据了重要比重,降低饲草料成本是提高饲养经济效益的关键。

2. 饲草种植及加工利用的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

2.1 成本构成

有养殖户测算,种草的成本仅为买草的60%。在饲草料生产成本中主要包括:(1)种草土地流转及改造的成本;(2)种子、化肥、农药原材料等;(3)种植、收获、饲喂等人工成本;(4)耕种、收获、青贮、混料等机械设备、以及青贮窑、机具房、道路基础设施改善的投入等。这些成本构成都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若是养殖规模较大或集中投资,则短期资金投入较高。

2.2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及面临的主要难题

(1)种草的土地流转难度较大,成本增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种收较容易、产量高的土地流转较少,或流转的成本较高,达1000~1200元/亩;比较偏远的坡地或撂荒地流转成本较低,一般300~400元/亩,但这些地块需先经土地改造才能种植,改造后当年成本达1300元/亩(可多年分摊),离养殖场较远的地块种收难度大,种植后主要靠人工搬运、收获成本高甚至难以收回。经过核算,养殖户认为若土地流转的成本超过600元/亩.年,属于偏高,难以承受。调研中发现,若养殖场位于交通方便的路边,并在距离养殖场2~3公里的范围内流转土地种植饲草,即使不适宜机械化种收,人工收草后、经短距离搬运至路边,然后用车集中运输,种植成本相对可控。

(2)饲草种植及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增长较快,机械化程度偏低。近年来,乡村剩余劳动力较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劳动力主要为50~65岁的老人,主要承担着种植自家包产地的任务,在播种、收获的农忙季节,流转土地普遍存在用工难,用工费用大幅上涨的情况。我们调研的情况是100-150元/工.天,每人每天收割饲草1~2亩,收获后还需晾晒、运输、青贮等。因此,2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户,若种草面积小,小于10亩时,靠自家的1~2个劳动力可以完成饲草种收,而当种草面积超过10亩以上时,靠人工种收的难度增加。随着肉牛养殖在饲料、人工、环保等方面成本的快速上升,传统的人工散养的效益会越来越低。当前,我省农区以中小规模的肉牛养殖模式为主,其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可能承受较大压力,这有依赖于提高饲草种收的机械化程度。有调研显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投入成本等因素,最终确定我省农区规模养殖的理想范围为年出栏50~100头[2]。

(3)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天气频发,影响饲草供给稳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四川的温度、降水等变幅波动加剧,局部高温、季节性干旱、水涝及低温冻害等异常天气的发生日益增多,给饲草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如2020年的夏季降雨偏多,部分地方出现了涝害,种植区病虫害严重,减产明显。去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部分暖季饲草大量死亡,饲草种植户受损严重。秋季的9-11月份是饲草收获、加工及秋播饲草种植的重要时期,历年来,四川农历8月(10-11月)常阴雨连绵,如今年入秋以来,已持续降雨2个多月,已到收获期的饲草难以收回,下一季的播种也难以开展,这势必影响到今冬明春的饲草供给。从中长期来看,各种恶劣天气对饲草供给的影响可能更加显著,有必要提前做好各种预案。

3. 有关种草养牛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养牛先种草,种养循环的理念

调研中发现,农区肉牛养殖户受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多数已经开始重视饲草的种植,但仍存在种植饲草规模偏小,与养殖规模不匹配的问题。种植规模如何确定呢?笔者在此作一简单计算。肉牛育肥期间平均每天的粗饲料按日粮(25公斤)的65~70%计算,则粗饲料消耗量为16~18公斤/天,育肥期按300天算,则每头牛需消耗粗饲料4800~5400公斤。1亩高大型禾草大田环境下的鲜草产量高的可达10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低于10吨,高水分青贮料按15~20%的损耗算,较好的青贮料按10~15%的损耗算,因此,每亩青贮料的产出量为8~9吨。按此计算,则饲养1头牛需种草0.5~0.7亩,若有其它可利用的粗饲料来源,如酒糟、红苕滕、农作物秸杆(稻草、玉米杆等)则可适当减少种植面积。在我们调研的养殖户中,种养循环意识有很大提升,大部分养殖户建设了种养循环相关设施,包括粪便处理池、沼泽池、引流管等,返粪还田、种草消纳的措施得到大力实施。有养殖户总结认为,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3亩饲草可利用一头牛的粪污,减少草场的化肥用量40%以上。因此,种养循环不仅提高饲草产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护环境,而且可减少牲畜病害发生,节约养殖成本。

3.2. 提高饲草种植及加工技术,降低饲草生产成本

作为养殖大省,四川的饲草缺口巨大,各类青贮饲料年产量不到100万吨,占全省年需求总量不足5%。 随着土地流转成本的升高,提高单位面积的产草量成为降低饲草成本的重要措施。

(1)推广种植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饲草品种,缓解饲草缺口。四川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旱、夏炎、秋湿,适宜大多数的暖季或冷季饲草生长。调研显示,为了首先解决牛羊能吃饱的问题,各地种植的饲草包括高产禾草类,如多年生的皇竹草、象草,一年生的高丹草、青贮玉米、甜高粱、燕麦等,部分地方也种植少量的优质豆草如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白三叶等。其中,暖季的皇竹草、象草以茎节繁殖,可利用多年,需要高于0℃的气温越冬,在我省大部分区域冬季需盖土或覆盖。而一年生禾草类国内外的品种较多,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和适应性差异较大,特别是对夏季高温、季节性干旱、冬季低温冻害以及病虫害与酸性土壤的适应性要强,适地适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与此同时,饲草产量还受种植时间、密度、刈割高度、次数、施肥量、有无灌溉等因素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是优良品种发挥产量潜力的重要保障。

(2)研发饲草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产能。在生产实践中,饲草种植地大多立地条件较差,通过品种改良和单一技术提升产量的幅度十分有限。根据气候、土壤、地形、水肥、光照等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果草套作、林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套、禾豆间套混播等栽培模式,不仅可提高饲草产量,增产增收,而且有助于防止连作减产、防控病虫害、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有研究显示,饲草作物对农田或者下茬作物的产量不会有太大影响,甚至会增加20%~30%下茬作物的产量[3]。任继周院士曾经引入农田当量来计算农田种植不同作物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现存农用土地的食物生产能力仅利用了生产潜力的43.59%,将现有耕地的20%实行草田轮作,以全国现有可用草地的3%建立丰产栽培草地,其食物生产潜力相当于新增0.52亿公顷农田当量,其食物生产能力将是现行系统的1.23倍。

(3)优化加工利用方式,保证饲草料均衡供给。当前,我省肉牛养殖饲草的主要利用为青饲和青贮。青饲饲草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与刈割高度密切相关,刈割低矮时,草质柔嫩,营养品质好,但水分含量高,也加重了牲畜胃的负担;部分草种如高丹草在80厘米以下刈割时,有氢氰酸中毒的风险。一般情况下,高产禾草类青饲时适宜刈割高度为1.2~1.5米。青贮饲料因品质高(青贮饲料发酵后,牛羊对纤维素的消化率可提高10%)、保存期长、饲喂方便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4-5]。调研显示,实际中也存在青贮窑设计不合理,不利于草料机械运输;青贮技术掌握不佳,高水分青贮难度大导致饲料腐败,裹包青贮成本相对较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为提高饲草的饲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加大青贮技术的培训力度仍有必要。除此之外,饲草加工还包括打捆、调制干草,加工成草块、草粉、草饼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选择饲草料加工利用方式,以调节饲料丰缺、保证饲料均衡供给。

3.3 加强政府部门在种养环节的宏观调控与服务功能

(1)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饲草生产防灾减灾。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的新形势,饲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气象部门的精准与长效服务。因此,农业与气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利用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实现通力合作,特别是在种收关键季节,若能及时获得准确、有效的气象信息,将有利于种植户合理安排种收的最佳时间,尽量避免种不上、收不回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开展人工增雨,防旱抗旱;利用气象数据预警高温、冻害、病虫害爆发等都将在饲草生产的增产增效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是草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加速推进饲草种植加工机械化进程,助力饲草生产提质增效。饲草栽种收获是一项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作业环节,同时收获也是影响饲草质量、产量、效益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牧草机械化收获与人工收获相比,可提高劳动生产率25~50倍,降低作业成本40%~60%,减少饲草营养损失60%~80%,提高饲草产量,同时利于饲草的安全储存和次年再生[6]。当前,我省农区饲草种植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和利用成本较高,除受地形地貌制约外,也受到适宜山地应用的机械种类少,购买农机投入大、农机操作及维护的专业人士缺乏等影响。因此,积极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利契机,组织建立农业机械合作社,加快培养农机操作和维护人才队伍,提高种草与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建立草牧业发展所需的饲草种、收、加和绿色防控一体化专业服务机构,降低种养成本,对实现饲草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监管力度,治理涉草虚假宣传。近年来,随着养植户种草的热情高涨,一些违法人员假借农业科技推广之名,发布虚假信息,诱导种植户高价购买饲草种子、种苗或其它物资,实施欺哄诈骗,导致误信者蒙受经济损失。比如改换现有饲草品种名称,冒充新品种,夸大产量、适应性等,号称亩产100吨以上或50吨以上,暖季饲草能耐-20℃的低温,以推高种茎种苗费,从中赚取高额利润。部分农户每亩花几千上万元购买的种茎,实际就是常规品种,每亩种茎的实际成本也就几百元,这样极大摊高种植成本,更有农户在不适区栽植后,不能正常越冬或种苗死亡率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有向种植户推销以种茎繁殖饲草的虚假种子,还有非法集人向投资人承诺其公司种植饲草产出的种子,可进入市场销售获利及高额返息等方法骗取种植户钱财。调研中发现,不明真相的种植户屡有上当受骗,损失惨重。涉农虚假宣传已成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社会安宁,需要各政府部门加大相关科普宣传及违法打击力度,提升农民朋友的自身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为草牧业健康发展营建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俊茹, 王明利, 杨春, 石自忠, 高海秀.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对四川和云南的实地调研. 2021, 41(8): 127-134.

2. 王巍, 易军, 唐慧, 方东辉, 彭涵, 甘佳. 四川省规模化肉牛场养殖规模调查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 4:57-61.

3. 庞良玉, 张建华, 秦鱼生. 大春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一)品种选择. 四川农业科技, 2004, 02(2): 32-32.

4. 李源, 谢楠, 赵海明, 刘贵波. 不同高丹草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草地学报, 2010, 18(6): 891-896.

5. 刘建宁, 石永红, 王运琦, 郭锐, 吴欣明, 郭璞. 高丹草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20(1): 31-37.

6. 翟桂玉.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山东畜牧兽医. 2019, (7):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