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浅谈后备母猪营养和管理策略
创建时间:2010-06-08     浏览次数:159

后备母猪初配体况不仅与头胎繁殖性能密切相关,还显著影响其终身繁殖成绩,因为母猪一旦开始它的“种用使命”,便不停休的继续繁殖生产,中间想矫正或调整其体况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后备母猪具有适宜的初配体况对母猪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与初情期及早启动密切相关。现代母猪具有更大的性成熟体重,使得其常常达到上市体重而未进入种用畜群,并且由于母猪生物学机能的原因,最终能用于配种的比例只为母猪后代数量的75-80%,而未能用于配种的母猪必定在生产和经济上增加饲料、畜舍和人工等的成本投入。初情期启动是母猪获得繁殖能力的标志,同时也是留为种用的重要依据。初情期及早启动不仅可尽早鉴定母猪繁殖能力,还能有更长的时间对后备母猪进行专门的繁殖饲养管理准备。因此,生产上最佳的做法就是及早采取初情期诱导措施,鉴别最具繁殖力的75-80%的母猪,然后在初情期-初配前通过营养方案调节使母猪达到初配前适宜体重和体况。

生产上主要通过调节母猪的生长速度来控制其初情启动和初配体况。母猪育成阶段550-800 g/d的生长速度对初情期启动影响不大,差别就在于增加初配体重时的饲料投入。为避免初配体重过大,目前大多研究者推荐的饲料投入为600-700g/d,这样母猪不仅具有较好性成熟,还具有较好的体成熟和免疫成熟,最终提高母猪终身繁殖成绩。生产上可采用通过测定60 kg—初配前母猪胸围来推导母猪体重,得出其日增重,并通过日粮营养技术来调节其变化,达到理想的日增重状态。后备母猪适宜的日增重营养需要可根据NRC98)或德国Kirchge Ssner的公式,分别计算出日能量和蛋白质/氨基酸等需要量,并通过NRC98)的采食量模型,确定各阶段采食量,继而确定饲粮营养成分和养分参数,其中,作为种用而言,增加或提高日粮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比例有利于满足母猪机体繁殖功能的需要。

除了通过营养方案调节采食量和体况外,利用公猪刺激是调节母猪初情期及早启动的有力措施之一,并可和营养技术相结合,根据猪场实际工作进度来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畜舍利用率。研究发现,母猪接触公猪越早,初情期启动就越早;而母猪日龄越大,接触公猪后至初情期启动的间隔越短,这在生产实际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猪场公猪数量较少,可在母猪较大日龄接触,从而提高公猪刺激效率;若猪场公猪数量较大,则可在母猪日龄较小时接触,从而可及早启动初情期,开始后备母猪专门管理。另外,在公猪的接触方式、频率和比例上都可根据生产实际进行优化。

如前所述,母猪初配前达到适宜的体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猪场采用母猪体况评分标准(1-5分,3分以上适宜配种),但是该标准存在认为主观误差,母猪的外形体格大小并非与背膘厚呈正比,使用超声波仪测定母猪背膘厚能更准确地反映母猪的体况。因此,超声波仪是规模化猪场必备的工具。同时,猪场可采用饮水器转速表和温度计,从母猪饮水情况和体温变化上监测其机体代谢状况,进而可以相应调节营养方案。

任何猪场的营养和饲养管理策略,离不开主管人员的规划和一线生产员工执行,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饲养和管理水平的优劣,并且其劳动效率和劳力付出,是猪场利润的根本所在。因此,母猪生产效率的提高归根到底在于员工生产能力的提升,在于他们对现代母猪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掌握。

 

                                          饲料营养岗位专家  吴德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