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是我县农业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全省、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金堂县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一)食用菌产业的地位
2009年,金堂县食用菌规模达到3.9亿袋,占全省40%,全市60%,总产量33万吨,总产值13亿元,栽培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全市第一。我县食用菌以量大、质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堂县食用菌产品多次获国家、农业部、省、市行业大奖。我县先后获得 “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十佳商品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2008年,清江镇姬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2009年,被评为“ 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之首。
(二)食用菌产业的概况
1、产业概况。全县食用菌主产乡镇有9个,其中,9000万袋规模的乡镇1个,5000—8000万袋乡镇4个,1000—2000万袋乡镇2个,1000万袋以下乡镇1个。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9家,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出口占80%以上,产值突破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全县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2000元。
2、品种结构。金堂县栽培食用菌品种较多,栽培品种中,以姬菇、平菇、黄背木耳为主。2008年生产规模分别为2.2亿袋、5500万袋、5000万袋,分别占总规模的61%、15%、14%。其次为榆黄菇、蘑菇、金针菇、香菇、鸡腿菇,生产规模为3000万袋,占总规模的9%,姬松茸、杏鲍菇、茶新菇、灵芝、白灵菇等也有少量栽培。
3、分布区域。经过各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成以清江、赵镇、淮口为主的出口菇集中发展区和以赵家镇、福兴镇为主的特色菇集中发展区3000亩。
(三)金堂食用菌产品及销售情况
1、黄背木耳干品:以内销为主,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安徽、山东、河北、黑龙江、新疆、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
2、鲜菇:鲜平菇、姬菇、蘑菇、金针菇、香菇、鸡腿菇等以内销为主,主要销售本地及周边区、市、县市场。近年来,部份产品开始通过空运,销往深圳、广州、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年销售量3000吨左右。
3、盐渍菇:主要产品有盐渍姬菇、盐渍平菇、盐渍蘑菇、盐渍鸡腿菇。盐渍菇以出口为主,年出口量5万吨左右,销售地主要为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近年内销市场开拓较成功,每年国内销售3.0万吨左右。
4、清水菇:主要产品有清水平菇、姬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清水菇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型加工形式,以其方便、卫生深受消费者欢迎。其包装方式主要有5公斤、10公斤罐装和各种不同规格塑料袋小包装。全县年销售量4.0万吨,外销以罐装为主,主要出口日本,内销以塑料袋小包装为主,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大连、江西、苏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大中型超市。
5、脱水产品:脱水平菇、姬菇、蘑菇等,销售地为日本、香港、韩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全省其他食用菌产业县也在迅猛发展,相比而言,目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一)优新品种所占比列较少,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县食用菌70年代以蘑菇为主要品种,由于蘑菇连续种植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而发展到后来的第二轮袋栽黄背木耳为主打品种的产业格局。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品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黄背木耳明显处于劣势,从而发展到今天以姬菇为主打品种,黄背木耳、平菇为辅的现状。目前,我县食用菌优新品种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一旦某种优势品种成为市场主角,一是缺乏该品种在我县的成熟的种植技术,二是缺乏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一批人员。下一步我县食用菌将何去何从,我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优新品种的研发、推广。
(二)缺乏科技展示平台和标杆企业的牵引
我县食用菌产业虽然达到了年栽植规模3.9亿袋,年产量30多万吨,行业总产值10多亿元,数量、产量、产值全省第一、西南第一、全国前列,但这么大的一个产业,全县没有一个看点,没有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对内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平台,给内外展示出来的形象是我县食用菌产业大而不强,实际是既无法展示大也无法展示强。
食用菌企业加工缺乏像大邑蓝田式的标杆型龙头企业,虽然县内金菇、天绿等多个龙头企业,但均为省级以下,且多数企业加工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生产的产品以盐渍、清水、烘干为主,缺乏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产品在全国和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牵引力严重偏弱。
(二)科研开发相对滞后,优新品种少
我县食用菌产品中90%以上是姬菇、黄背木耳、白平菇。这些产品栽培管理简单,产量高,但价格越来越低,销售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杏鲍菇、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由于品质优良,市场价格高,销售畅,价格一路上扬,由于珍稀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高,农民接受困难,不容易推广,全县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因此,调整品种结构,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任重而道远。
(三)没有名优品牌和标杆企业
虽然我县食用菌产品已拥有金菇、天绿等多个品牌,但均为省级以下,缺少省、国家级的名优品牌,产品在全国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同时,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仍然偏少缺乏像大邑兰田式的标杆型龙头企业,且多数企业加工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以盐渍、清水、烘干为主,缺乏深层次加工品种,精、深加工能力差,产品附加值很低。
(四)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县食用菌发展呈现集群集约发展趋势,但目前,食用菌生产仍大部分分散在千家万户,家家搞生产,户户搞销售,犹如一盘散沙,没有一个纽带将菌农组织起来去面对大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重点乡镇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县、乡、村严重脱节,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近年食用菌产销联合会逐渐兴起,但由于人力和经费不足,没有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
三、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及措施
针对金堂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制定了《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请求省、市政府加大对我县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助推食用菌产业的上档升级,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县“带周边促全省(市)”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建立良种繁育管理体系
根据2006年农业部下发的《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要求,加强菌种管理。对全县生产、销售菌种单位及个人进行清理、登记,对菌种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同时,实行证照管理,发放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建立一个年产优质菌种100万瓶以上的、全省最大的标准化菌种场,确保我县优质菌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二)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针对制约我县食用菌上档升级的瓶颈因素,积极推行食用菌集中发展区建设。完善食用菌栽培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强食用菌基地备案和产品的认证工作。积极推进出口菇和特色菇集中发展区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菇棚,实现食用菌产业集中发展,生产技术集中指导,食用菌菌渣集中综合处理,争取创建出口食用菌示范县。
(三)强化菌渣无害化处理
进一步探索研究菌渣还田、菌渣肥料、菌渣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推广“秸秆—食用菌—菌渣—饲料—牲畜饲养—沼气—清洁能源”、“秸秆—食用菌—菌渣—生态有机肥”、“秸秆—食用菌—菌渣—腐熟还田”、“秸秆—食用菌—菌渣—清洁能源”等菌渣无害化处理模式,使全县菌渣利用率达90%以上。
(四)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我县应认真贯彻落实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为主线,大力推广无害化栽培技术,不断规范广大菇农的种植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净化农资市场和食用菌市场,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切实提高加工包装技术,保证质量;通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金堂食用菌的知名度,打造金堂食用菌品牌。同时,进一步强化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和产品的认证工作,以品牌为载体,推销金堂的食用菌产业。
(五)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引进、培育、帮扶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上档升级。一方面,出台更加有效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企业入驻金堂。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县企业,使之快速成长为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的上档升级,使我县食用菌生产从产量和规模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