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创新团队核心示范基地县(朝天区)
发展优质马铃薯基地成效显著
朝天区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属秦巴山南麓,北依秦岭,南俯巴蜀,东枕米仓,西接陇地,居嘉陵江上游,扼进出川咽喉,是四川的北大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全区幅员面积162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嘉陵江纵贯南北,水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8℃,年均降雨量1090mm左右,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389.5小时。境内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475米,最高海拔1989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500米之间。种植业以玉米、小麦、洋芋、蔬菜为主。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万亩,总产8万吨,人均粮食近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400元左右。
近年来,朝天区委、区政府领导全面分析农业发展形势,抓住国家把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大力发展的机遇,立足该区自然生态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把马铃薯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科技作支撑,科学规划为前提,基地建设为重点,引进培植龙头,积极发展中介,尽快壮大规模,努力把该区建成川北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组织技术力量,全面调查,深入分析马铃薯的优势和潜力,制定了《朝天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2010-2015年)》,研究马铃薯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和种植模式,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较为适合该区不同生态特点的马铃薯品种、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目前,该区马铃薯生产已初步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区域布局科学化、中介组织社会化、社会服务一体化、产品销售市场化的产业化雏形。面积由2000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0.2万亩,平均鲜薯亩产由2005年的725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1052公斤;鲜薯总产量达到10.5万吨,2009年实施的高产创建100亩核心攻关示范片鲜薯平均达到2152公斤。每年向成都、重庆、绵阳、南充、遂宁等10多个城市供应商品薯5万多吨,向广元、南充、巴中、遂宁、资阳、眉山等地供应种薯2万余吨,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
省农业厅2004年起,把该区列为 “三百工程”马铃薯高产示范县区;
四川省马铃薯“提升行动”,把该区列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县区,马铃薯生产核心生产县区;
2007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该区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2008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把该区列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
该区实施的“马铃薯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09年获朝天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马铃薯创新团队核心示范基地县(朝天区农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