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创新团队工作动态
2025年第12期
(总第405期)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农经所 2025年5月26日 ——————————————————————————————————————————————————————————————————
麦冬田块中香附子防控建议
麦冬是我省大宗道地中药材和食药同源植物,主要种植于涪江流域的三台县及邻近生态相似地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香附子是影响麦冬种植的头号恶性杂草,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防治难度极大,香附子常年发生田块率在80%以上,可能导致麦冬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麦冬产量和品质。为有效防控香附子,应构建农艺措施、物理防草、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依据季节变化、麦冬不同生育阶段以及香附子的消长规律,动态调整防治方案,实现持久、高效的杂草防控目标。
一、农艺措施
(一)清洁田园,阻断繁殖链。生产中需及时清除麦冬田内杂草、病残株及杂物,通过堆肥腐熟、暴晒等无害化处理或深埋方式,彻底消除香附子滋生温床与繁殖源头。在麦冬生长季,建立定期田间巡查(建议每周1~2次),一旦发现香附子植株,立即连根拔除,精准掐断其分蘖扩散路径,最大限度降低田间杂草基数。
(二)科学轮作,阻断生态链。在香附子发生严重,或多种措施难以控制其发生危害的地方,采用麦冬与水稻轮作,利用淹水环境抑制香附子块茎萌发与生长,改变其生存环境,形成不适宜杂草生存的生态屏障,系统性破坏杂草繁殖循环。
(三)优化施肥,调肥阻草势。针对香附子喜疏松土壤的特性,实施“改土+控肥”协同策略。麦冬种植前,每亩施入2000~3000公斤腐熟有机肥,配合25~30cm深耕,压实土壤结构,构建不利于香附子根茎萌发与扩展的物理屏障。精准调控肥料配比,增施磷钾肥,加速麦冬根系发育,促进扎根深固,提升植株健壮度,增强其对光、养分的竞争优势。严格控制氮肥用量,规避肥力失衡导致香附子疯长,达成“壮苗抑杂、以肥控草”的双重效能。
二、物理防草
(一)人工除草,精细护麦冬。田间巡查发现香附子植株后,及时人工拔出,在香附子开花前,彻底清除所有香附子植株及根茎,避免种子繁殖和残留的根茎再次萌发。建议使用小锄头或花铲等工具,在土壤松软的雨后或灌溉后的1~2天内的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进行。拔草时,先松动香附子周围的土壤,再轻轻拔出植株及地下根茎,减少对麦冬根系附近土壤的扰动。拔出的香附子植株和根茎需全部带出田块集中处理。
(二)覆膜遮光,强力断草源。麦冬种植前,精细平整地块,依麦冬栽植规格精准打孔铺设防草地布。铺设时确保地布紧密贴合地面,四周及防草布上以土壤压实密封,形成物理阻隔层。完成覆膜后再行麦冬栽植,为麦冬生长营造无杂草竞争的环境。
(三)高温灭草,降低杂草量。对计划次年种植麦冬的田块,应于头一年高温季开展焖棚除草。选择连续晴天,以大棚或小拱棚严密封闭地块,利用日光聚焦升温,使棚内温度达50~60℃并持续7~10天。让高温直透土层,精准杀灭香附子根茎与种子,从根源上削减土壤中杂草存活基数,为麦冬种植筑牢无杂净土根基。采用高温灭草后,需及时补充有机肥、微生物菌剂,调节土壤酸碱度,并适度灌溉。
三、化学除草
(一)药剂选择。生产上麦冬多与玉米套作,可以选用灭草松作为除草剂。单用灭草松时可在香附子3~5叶期,通过茎叶均匀喷雾使用。与10%精草铵膦混用时,精草铵膦亩用量控制在200~250毫升,并采用玉米行间保护性茎叶喷雾,避免药剂飘移造成邻近玉米药害。
(二)除草剂使用的注意事项。首次使用除草剂或混用前,先小范围测试,经3~5天确认无药害后再大面积使用。宜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药液漂移。在靠近敏感作物或非目标区域,要采取设置防护带、定向喷雾等有效措施,防止对其他作物造成药害。施药后6小时内如遇降雨重新补喷。防除麦冬地香附子,应在香附子3~5叶期施药效果较好。做好安全防护,严格按照药剂产品说明书要求稀释和喷雾操作。喷施时压低喷头,一般距离杂草30~50cm,使药剂均匀喷洒,避免重喷或漏喷。使用后及时清洗喷雾器械,妥善处理包装物,避免残留药剂污染环境。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降低杂草对除草剂的依赖。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做好记录与管理,根据环境因素和下茬作物的敏感性调整安全间隔期,确保作物和环境安全。
四川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
曾华兰 张 超 孙小芳 况再银
四川玉米创新团队
周小刚 朱建义 赵浩宇 刘胜男
————————————————————————————————————————————
电话: (028)84504190 邮编: 610066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四川省农科院信息农经所内)
投稿信箱: scnycxtd@163.com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