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全国猪苓生产先进个人马明元:土里生金 富裕乡亲
创建时间:2013-06-09     浏览次数:861

 核心提示:他让乡亲们从贫瘠的土地里挖出了黑金过上了幸福生活,被乡亲们亲切地成为 “山里的土专家”、“土里生金的财神爷”。

 
勉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马明元领奖(左二) 
 
       近日,在陕西省留坝县召开的2013年首届全国猪苓会议上,陕西省勉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马明元荣获“全国猪苓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秦巴山区峰峦重叠,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受客观条件限制,山区群众缺乏固定收入来源生存条件差生计压力大,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出生于秦巴山区的他深知山区百姓的生活艰难,一直苦苦思索着如何才能开辟一条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他发现秦巴山区就是我国最大的猪苓野生分布区,种植猪苓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他从小小猪苓中看到了大大商机,潜心钻研猪苓的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生长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从勉县深山张家河乡起步,培训带动农户发展仿野生栽培猪苓。
  十余年时间,他逐步将猪苓栽培发展至勉县、留坝、佛坪等三县十多个乡镇,发展猪苓种植基地六十多个,引导近千户种植猪苓一百六十余万窝,带动两千余农户就地就业,年产值达一亿元以上,为山区乡亲们开拓了一条走向富裕的坦途。
       他让乡亲们从贫瘠的土地里挖出了黑金过上了幸福生活,被乡亲们亲切地成为 “山里的土专家”、“土里生金的财神爷”。
  他就是陕西省勉县永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马明元。
  勤学成才  拼搏创业
  现年42岁的马明元是汉中市勉县新街子镇欧家坡村五组村民,在秦巴山区农民家庭土生土长的马明元中学毕业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凭着为改变贫穷日子的信念和激情,他像众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了解到猪苓等药、食用菌价值极高供不应求,猪苓更是人称 “地下黑金”,同时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就是我国最大的猪苓野生分布区种植猪苓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从这些信息他发现了商机,几经辗转他来到四川绵阳食用菌研究所打工,利用一切可能如饥似渴地学习猪苓、天麻黑木耳香菇菌种的人工制种、栽培、选育等专业技术知识。2001年他依托家乡的资源、气候优越条件,兴办了勉县永兴菌种厂,开始了猪苓、天麻等菌种的生产、选育、供种、栽培指导和技术培训征程。在业务发展中他深感技术的重要性,于2005年起到北京、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在一些栽培食、药用菌大型基地打工,勤奋自学食、药用菌专业制种、栽培技术,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的他终于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菌类生产知识,从食用菌栽培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技术员,还取得了食用菌检验员、技师的职称,并于2008年当选为“陕西省食用菌协会理事”,由一个普通农民华丽变身为食用菌养殖专家。通过几年的发展,永兴菌种厂的生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他于2008年创办了勉县永兴食用菌研究所,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该所当年就生产猪苓等菌种总数近250余吨,很快销售一空并受到了用户的信任和高度评价。他引导农户向规模化和工厂化的模式发展,大力建设规模化基地,现已发展成规模的猪苓栽培基地六十多个,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数量。研究所现已具备年产1200吨菌种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生产规模及数量位居汉中市前列,生产的猪苓等菌种远销汉中市内外和和四川广元、甘肃康县及贵州遵义、湖北宜昌、云南丽江等五省十多个县,使农民凭着种植猪苓过上了幸福生活。
  科技引领  播撒金种
  汉中是我国最大的猪苓野生分布区,种植猪苓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总体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处于广种薄收的尴尬境况。马明元从2001年起就潜心钻研猪苓的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生长特性,在永兴食用菌研究所试制猪苓菌种以克服野生猪苓产量低的问题,并努力缩短种植周期提高产量,取得实效后在勉县深山张家河乡培训农户,带动农户发展仿野生栽培猪苓。在他的精心指导下,2003年张家河乡的猪苓仿野生栽培已窝产可达10—20斤,是野生产量的8—10倍。2004年恰逢天麻滞销,在山区群众正愁没有新门路可以致富之时,他带着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来到了群众中,动员引导培训山区农户发展猪苓栽培,指导农户将采挖的野生猪苓种加上他生产的密环菌仿野生栽培。在他的精心培训和指导下,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在山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年的猪苓采挖产量惊人,猪苓成了最受农户欢迎的“黑金蛋蛋”,让农户取得了高收益的经济回报。他乘势而上,加大推广力度,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猪苓密环菌仿野生栽培在勉县张家河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猪苓产业已逐渐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首选项目。 与此同时,2001以来的十多年里,马明元先后进行了仿野生栽培、林下栽培、露地栽培等尝试和探索,均获得成功。他还不断研发选育猪苓伴生密环菌,为猪苓栽培户提供优质的密环菌,保证猪苓的丰产,受到了农户信赖和欢迎。他依永兴食用菌研究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优选和菌种提纯扶壮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基地建设和科学管理,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健全服务体系,努力推动秦巴山区的猪苓产业化经营。在他的大力宣传和精心技术培训下,猪苓栽培逐步发展至勉县长沟河、长沟河、二道河乡、留坝、佛坪等三县十多个乡镇,研究所每年生产猪苓伴生密环菌一百余万瓶,为猪苓丰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使猪苓产业成为了支撑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永兴食用菌研究所先后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汉中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被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表彰为汉中市 “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单位,被中科协、财政部表彰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马明元本人也当选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委员,汉中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情系山乡  共同富裕
  “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众靠栽培猪苓等食用菌增加了收入,我真很开心。”身为中共党员的马明元发自内心地笑着。出身农民的马明元深知农民的艰苦与艰难,他情系山区父老乡亲们,坚持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乡亲们走栽培猪苓的共同富裕之路。研究所成立后,为引导带动农民走发展猪苓栽培致富的路子,在他的奔走下勉县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将全县100多户食用菌种植大户吸纳为会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咨询、展览、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猪苓栽培的发展前景和种植技术。几年来,该所共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800人次;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100多次,面对面接受培训3000多人;开展技术讲座26场次,培训骨干850人;印发科普资料 5000份,配发食用菌技术光盘300套,电教培训150场次,受训2000人次。同时,他还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为确保菌种服务及时跟进,细心的他在每袋菌种内都附上信用卡及联系方式,遇到难题的客户在打电话咨询技术时总能到耐心细致的讲解,只要有时间他还亲自上门指导。在马明元指导扶持下,免费为栽培户发放菌种达8吨,指导、带动当地及周边十余县三十多个镇的农户发展猪苓种植业,使猪苓种植业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研究所生产的猪苓等菌种还遍及四川广元、云南昭通和丽江、湖北宜昌、贵州大方和遵义、甘肃陇南及东北部分地区,带领农民在 “黑金” 中发大财,村民自豪地说:“种植猪苓每年能收入六、七万元,挣得钱远远超过打工的几倍,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日子好过在外打工。” 猪苓种植有效地消除了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矛盾,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极大地推动了农民奔小康步伐。
  马明元积极探索秦巴山区扶贫措施,带动山区群众走上依靠猪苓种植的共同富裕道路,为秦巴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得到了民众的一致赞誉,先后荣获了“勉县十佳创业标兵”、“汉中市首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汉中市创先争优党员致富带头人标兵”“汉中市劳模”等称号, 2012年7月荣幸的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