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创建时间:2022-07-18     浏览次数:347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创新团队工作动态

2022年第12期

(总第266期)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农经所 2020年7月15日



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四川牛种资源丰富多样,饲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养牛大省。但总体看,四川不是牛业强省,肉牛产业发展也较为滞后,存在的短板弱项还比较多。为推进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在经过调查了解和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就农区肉牛产业发展提出基本思考,以期对地方推进肉牛产业工作有所补益。

一、农区肉牛产业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区肉牛存栏数明显减少 农区肉牛产业已经萎缩,并随着传统散养户不断退出,肉牛存栏数尤其是繁殖母牛还可能面临持续下降的态势。2021年末四川牛存栏数为830.5万头,较2005年减少了320万头,这种减少主要发展在农区,而藏区牦牛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牛肉年产量处于缓慢增长态势,多年来一直保持在30万吨以上,2021年达到36.9万吨,表明生产效率有所提升。

2.生产水平不高 2021年四川出栏牛293.1万头,出栏牛平均产肉量(胴体重)12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千克,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平均260千克),屠宰牛胴体重水平排在世界前20位的国家都在300千克以上,日本最高约430千克。

3.种业发展落后 生产用种以原始地方品种为主,自主培育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新类群等优良品种或类群占比很低,母牛良种化程度不高。养牛业主养种选种育种意识淡薄,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用母牛养殖场、种牛场极少,种业基础差。

4.肉牛产业地位弱 四川牛肉在肉类总量中的占比、牛业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的占比、四川人均牛肉占有量和年人均消费量都比较低。2021年四川牛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5.8%,全国牛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约为8%,世界平均占比25%;四川牛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0%,全国牛业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8%,农业现代化国家为30%—40%;四川人均牛肉年占有量仅4.4千克,全国牛肉年人均消费量6.6千克,世界年人均消费量7.8千克。

5.产业化程度低 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当前链条上各环节主体联系不紧密,各环节功能和作用发挥不足,所涉及到的各方地位、话语权、主动权不平衡,养殖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龙头企业(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主体之间仍然是买卖关系,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或利益共同体,这种状况不利于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6.产业特色不明显 四川牛种资源很丰富,但资源优势发挥不足,丰富多样的特色地方牛种资源没有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多元化地方牛种资源的利用、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农区出栏肉牛主要为西杂牛,又以酒糟、秸秆饲喂为主,生产的牛肉主要是普通牛肉,特色牛肉、优质高档牛肉严重缺乏。产品优质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种品牌、品质品牌等品牌创建不足,市场竞争力弱。

7.产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力度弱 包括生产保障体系(良种供给、优质饲草供给)、安全保障体系(生物安全、草料质量安全、牛肉和加工产品安全等)、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保障体系、财政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系,这些体系都不够健全,保障力度也比较弱。

二、农区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任务

1.基本思路

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四川肉牛产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2.基本目标任务

基本目标任务或者发展方向是提质增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尽管我省肉牛存栏数下降,但走简单发展饲养量的老路不是明智之举,还会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用地难的困扰。

走质量发展之路,四川肉牛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一是可以显著降低饲养数量。如果屠宰牛产肉量(胴体重)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0千克,只需要屠宰牛168万头,就能实现2021年牛肉产量的目标;如果屠宰牛产肉量水平再提高,需要屠宰牛的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二是我们有能力实现牛肉自给自足。按2020年四川常住人口计算,如果四川人均消费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6.6千克/人年,则年需要牛肉55万吨。不考虑藏区牦牛产业生产增长贡献,维持其现有产肉能力,农区则需要达到40万吨牛肉的生产能力。以世界屠宰牛平均产肉水平220千克计算,只需要屠宰牛182万头;如果屠宰牛产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60千克,只需要屠宰牛154万头。四川农区从产业基础、草料资源、县域数量等要素看,都具备这种生产条件和能力。

3.基本路径

一是高效生产:就是加速肉用母牛良种化进程,通过提高屠宰牛单产水平(胴体重),来实现全省牛肉总产量增加的目标;二是特色开发:利用我省地方牛种资源丰富的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生产特色牛肉或者优质牛肉,丰富牛肉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四川农区肉牛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1. 抓实基础母牛良种化建设,强化良种利用

当前,肉用基础母牛主要是选育程度很低的地方牛种资源,优良品种在基础母牛群体中占比低,这是我省肉牛生产水平低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基础母牛良种化建设是实现四川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可采取的主要途径与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现有良种(自主培育品种、引进品种)推广,加大力度扩繁,不断增加良种母牛群体规模,并选择专门化大型肉用品种杂交利用;二是实施地方牛种资源计划改良,创制、选留、扩繁扩群与特色利用新类群;三是加强种牛场或扩繁场建设,开展不同层级种牛场认证,支持和强化品种选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牛种质量和制种供种能力,不断夯实种牛翻身仗的群体基础;四是按母牛良种化程度给予差异化补助,激发业主饲养良种和选种育种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养殖业主)广泛参与四川肉牛种业事业的发展;五是利用新类群,培育特色新品种,这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需要保持稳定的人员队伍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久久为功。

2. 转变养殖方式,推进母牛适度规模养殖

农区发展母牛养殖不能再依靠散户了,现有散户还将退出,须加强养殖用地保障,给予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企业化牧场等多元化新型养殖主体,推行肉用母牛适度规模专业化养殖或者自繁自养,促进肉用种牛养殖方式转变,确保产业发展的种业基础。发展新型养殖主体关键在于解决谁来养、在哪里养的问题!

3. 以用促保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

四川牛种资源十分丰富,该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牛种资源支撑四川肉牛产业发展呢?基本意见是坚持地方资源保护、本品种系统选育、特色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据地方牛种资源特征特性,本着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立足市场消费多元化格局,实施资源特色化产业开发,用好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按照“百年老店”的做法,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这样既有利于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又丰富了我省肉牛产业体系,还能满足市场牛肉多元化消费需求。为此,需要制定区域规划,转变西杂改良主流模式,坚持目标导向,强力引导,持续发力,现“以用促保”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目标。

4. 农牧互补,推进种养一体化规模经营

坚持农牧互补、种养循环基本原则,统筹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牧草、花卉等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配套规划落实养殖用地,科学布局肉牛规模或适度规模养殖,全面推行种养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就地就近消纳粪便和污水,促进肉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把控好禁养、限养等政策要求,落实好粪便治理利用措施,避免因生态保护等限制要素导致养殖场关停撤迁。

5. 支持冷鲜牛肉开发,促进牛肉加工多元化发展

当前牛肉精深加工产品以休闲旅游类产品居多,餐桌类产品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餐桌消费、家庭消费为重点,研发生产多样化的冷鲜肉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优化屠宰布局,逐步推行肉牛屠宰准入制,强化肉牛屠宰、牛肉加工行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6. 全产业链推进,构建惠及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发展探讨总结出很多模式,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始终没有完全理顺,没有建立起惠及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影响肉牛产业化、区域全产业链推进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鼓励和引导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厚爱养殖主体,采取保底、分红、利润二次返还等多种方式,构建和实施惠及链条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养殖规模稳定和产业健康发展。当然,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养殖业主,拓展新业态,建立企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实施产业融合发展。

7. 强化品牌创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培育业主品牌意识,鼓励业主品牌创建,支持企业品牌(重点是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产品品牌(三品一标、商标)、品种品牌(牛品种)、品质品牌等创建。通过品牌建设和功能发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附加值。

8. 强化要素保障,为肉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要素保障,构建包括用地、良种供给、草料供给、生物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财政金融、养殖保险、从业人员社保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保持扶持政策长效化机制,强化保障力度,为肉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确保肉牛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地方牛种资源评价及利用开发岗位 付茂忠

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蜀宣花牛新品种扩繁与开发利用岗位 易 军

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肉牛养殖模式与工艺技术岗位 王 巍


电 话: (028)84504190 编: 610066

地 址: 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电子信箱: scnycxtd@163.com

: www.scnycxtd.com / www.四川农业创新团队.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