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一、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夏玉米生长规律及特点
四川盆地中江、三台、盐亭等西北部夏玉米亚区的夏玉米面积约1000万亩,以小麦后或油菜后夏玉米为主,雨养地块较多,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机械化程度较高。夏玉米生长季雨热同期,生长较快,灌浆活跃期一般在45天左右,全生育期较春玉米缩短了10天以上。
夏玉米生长季旱涝交替,播种期易受干旱少雨等问题影响,受限于灌溉条件差,迟播、干播等雨等现象较普遍。玉米出苗后温度较高,降雨较多,生长较快,茎秆“脆嫩”,加上该时段强降雨、大风、高温、干旱频发,易出现倒伏倒折、结实不良等问题。与春玉米相比,夏玉米叶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蚜虫等病虫害较多,杂草危害也较重。此外,收获期常遇“秋淋”,对机械收割不利。
2021年夏玉米亩植密度3500~5000株,亩纯氮用量平均15千克。当前,夏玉米多处于抽雄吐丝期,田间长势基本正常。6~7月降雨较充沛,风灾、旱涝灾害相对往年较轻,病虫害防控及时、影响较小,夏玉米稳产丰产基础较好。预计7~8有较为集中的强降雨,高温天气增多,槽沟地或排水较差地块易出现渍涝灾害,或倒伏倒折风险较大。台位较高或补灌条件较差的地块易受高温干旱危害,局部区域蚜虫发生呈加重趋势。
二、主要灾害
1、强降雨:该区域夏玉米生长节与主汛期交错,降雨强度较大且较为集中,降雨量峰值多出现在7月,易发生渍涝灾害,对夏玉米稳产丰产不利。2021年6~7月降雨相对较分散,强度不大,目前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为利大于弊。
2、风灾:该区域风灾多与强降雨同步发生,易引发夏玉米倒伏倒折,与渍涝灾害并发时,易造成玉米减产或绝收。截止目前,风灾发生较轻,影响范围较小。
3、高温:该区域高温多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是夏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时期,该时段受高温为害,易造成玉米结实不良,对产量形成不利。截止目前,高温危害较小,夏玉米授粉灌浆基本正常。
4、干旱:四川盆地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7~10月降水量的减少是主要原因,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夏玉米亚区又多为雨养玉米,导致该区域夏玉米授粉灌浆期易受发生旱灾,旱情较重年份,易造成玉米减产或绝收。目前,除部分台位较高、补灌条件较差的地块有一定旱情出现外,整体旱情较轻或未受旱。
5、病害:该区域病害以叶斑病、纹枯病、穗腐病、茎腐病等为主,对玉米中后期生长发育较为不利,易出现倒伏、减产、品质降低等问题。目前,夏玉米过处于生长中期,病害发生相对较轻。
6、虫害:以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蚜虫等为主,暴发年份易造成玉米减产或绝收。目前防治工作到位,虫害防控效果较好。预计随后期高温等影响,蚜虫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灾害预警防控:密切联系气象、植保等相关部门,做好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并制定防灾减灾应急技术预案。
1、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并结合降雨、温度变化预测研判风灾、涝灾、旱灾、虫害等灾情,及时发出预警。
2、当前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害历史资料和7~8月天气气候趋势预测,综合预测研判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出预警。
(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应灾:充分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省玉米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主动应灾,制定救灾减灾应急技术方案,加强防灾减灾技术培训和指导,常抓不解,提高御灾抗灾、减灾减损关键技术到位率,提升夏玉米御灾抗灾能力。
(三)科学御灾
1、选择易夏播的耐旱品种(具备耐深播、幼苗顶土能力强、发根快而多、耐瘠、叶片衰老慢、开花与吐丝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适当迟播避旱(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左右或一次有效降雨10毫米以上再及时播种),适度深播抗旱(播深5厘米~6厘米,播后及时镇压,墒多轻压,墒少重压),还可增施有机肥(亩施用优质有机肥2~3方),采用免耕直播、生根粉、保水剂、FA旱地龙抗旱剂等化控保墒抗旱技术和产品,增强根系吸水抗旱能力、抑制植株水分蒸发,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2、选择适宜夏播的抗病虫品种,病虫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的基本原则,降低病虫发生基数,控制危害程度,实现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3、培育壮秆壮苗,提高夏玉米抗御灾害能力。采用优质玉米种子,规范包衣,座水种或滴水出苗,确保苗齐苗壮,苗期适度蹲苗,6~8叶展喷施玉黄金(60毫升/亩)等控旺壮秆壮根。
4、及早做好备好沟渠疏通、应急补灌等设施设备,确保遇涝能排,遇旱能御。结合当地条件,可在玉米播种同期或苗期预设滴灌等补灌设备,既能有效抵御高温干旱,又能保障夏玉米稳产丰产。
5、应对高温危害,可喷施抗蒸腾剂、抗旱增产剂。如叶面喷施“旱地龙”500~1000倍液等抗旱剂,亦可叶面喷施尿素600~800倍液或磷酸二氢钾800~1000倍液等提高抗旱能力。
(四)分类减损
1、受灾较轻地块
(1)受渍涝灾害影响的地块:应对因强降雨导致田间排水不畅的田块,要及时清理地块四周沟渠,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对淹水地块,应及时排水减少玉米受淹时间,保护玉米根系。可用喷雾器喷洗植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对散墒较慢的地块,可采取机械或人工的办法及时中耕散墒,迅速降低土壤含水量,确保玉米稳健生长。
(2)受倒伏影响的地块:处于大喇叭口期的玉米应在雨后尽快将植株人工扶直,追肥(亩增施尿素10千克左右)培土,防止植株弯曲生长;处于拔节期及苗期的玉米可待其自然恢复直立生长,同时可结合叶面肥、健壮素等化控剂叶面喷施,促进苗全、苗齐、苗壮。
(3)受旱灾影响的地块:旱情轻、有水源保障的地块,应密切关注旱情,及时浇水缓解旱情,每天浇水宜在上午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避免高温浇水对玉米造成二次伤害。对授粉结实受影响的地块,可根据条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亩增施尿素10千克作粒肥,促进玉米保产增产。
(4)受病虫害影响的地块: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时治理,避免单一防治降低防效。
纹枯病:可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亩用50克,兑水50千克喷雾)。第一次施药后7~10天加喷一次效果更佳。此外,可结合中耕除草剥掉基部叶鞘,露出茎秆,可减轻发病。
叶斑病:发病初期共防治2~3次,每次隔7~10天。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至抽丝期的发病初期,叶面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病情7~10天再喷1次。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用秸秆沤肥时要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后再用,未经处理的秸秆用泥封起来。
茎腐病:发病初期可用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植株基部,预防细菌性茎腐病的扩展。虫害会加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在玉米螟发生重的地区应加强对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
玉米螟: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可在田间释放用“生物导弹”(赤眼蜂携带病毒),将生物导弹产品挂在玉米叶片的主脉上,或摘取木枝条(每枝挂一枚)插在玉米地,每亩按15米等距离(离田边2米)施放4~5枚。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 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玉米粘虫和草地贪夜蛾:一是杀虫灯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 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二是性信息素诱杀。用配置粘虫或草地贪夜蛾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 1 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三是药剂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压低虫口基数;针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等应急防治药剂,及时开展科学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重点关注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蚜虫:用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防治。还可通过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源,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5)受高温危害影响的地块:可采用浇水降温的措施,也可叶面喷施抗蒸腾剂、抗旱增产剂等提高抗旱能力。
2、受灾较重或绝收地块
(1)受洪灾绝收的地块:应及时进行田间清理,改种补种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秋季作物减少周年损失。同时抓好技术指导和农资补贴等,力争实现秋季作物增种增收。
(2)受风灾倒伏倒折较重的地块:可将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及时套作甘薯、大豆等后茬作物,力争“玉米损失下茬补”;零星倒折的地块,应将倒折的植株尽早割除,为正常植株补偿生长提供条件。
(3)受高温、旱灾、虫灾较重或绝收的地块:应及时腾地,结合降雨与底墒,及时补种或改种减损。
(4)受病害较重或绝收地块:应及时腾地,及时将病株移除,科学处置,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应改种其他作物减损。
(省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何丹供稿)
2021年5月25日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