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四川省油菜产业技术概况及近三年预期发展目标
创建时间:2020-03-06     浏览次数:164

四川省油菜产业技术概况及近三年预期发展目标

(四川油菜创新团队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蒲晓斌)

一、四川油菜产业发展概况以及与国内外的差距

(产业链包括良种育繁、标准化种植、油脂加工等环节)

(一)发展概况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生产省份之一,我省优异的生态资源、悠久的油菜耕作栽培历史、传统的菜籽油消费习惯、优惠的油菜产业财政支持政策、雄厚的油菜科研开发实力等所形成的合力长期支撑着油菜产业强劲发展。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油菜平均单产水平在主产省份中是最高的,高于全国平均单产水平20%以上;在2017年以前,种植面积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位,总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位;2017年种植面积达1809.3万亩,油菜籽总产288.0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种植面积达1827.75万亩,仅比湖南省少5.55万亩,居全国第二位,油菜籽总产292.2万吨,居全国第一位。2019、2020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逐年持续稳步上升。

油菜在四川全省所有地、市、州均有大面积种植,已形成川西平原区、川中丘陵区、川东北山地区等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域,油菜生产县100余个,其中产油大县近50个(每县面积大于20万亩),集中在邛崃、中江、三台、简阳、雁江、达县、宣汉、平昌等重点县。油菜常年为我省提供60%-80%的安全食用植物油和40-60万吨的优质饲用蛋白 。主要农作模式有:油-稻轮作(稻田)、油-玉轮作(旱地),川西平原油菜区以稻-油轮作为主,川中丘陵油菜区和盆边山地油菜区的稻田以稻-油轮作为主、旱地以油-玉轮作为主,川西高原春油菜区以春播单季油菜为主。

产前科研概况:从事油菜科研的单位多达27家,其中院(所) 13家、高校 3所、企业 11家;科研人员157人,其中育种114人、栽培16人、植保14人、土肥4人、加工4人、推广5人 ;年均经费投入15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200万元 ;已育成品种193个,如川油、蓉油、蜀杂、绵油、南油、宜油、川农油、德油、乐油、天府油系列等,育成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

产中生产概况:种植面积和总产最高的是川中丘陵区,其次是川西平原区和川东北山区,川西南山地和高原区种植面积和总产较小。单产以川中丘陵区和川西平原区较高,川东北山区和川西南山地略低,高原区最低。推广品种以甘蓝型品种为主体,“常规与杂交”、“双低与非双低”并存;病虫草害特别是根肿病、菌核病、野生油菜、实生苗油菜局部发生严重;冻害、湿害、干旱、鸟害时有发生;高产仍是老百姓追求的主要目标,但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长期被忽视。

产后加工消费概况:全省有遍布城镇、乡村各地的大小油脂加工企业4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首批加入“天府菜油”联盟企业20余家,联合打造的“天府菜油”公共品牌油脂产品畅销全国及海外市场。众多加工小作坊的存在,正好满足了油菜籽产地加工需求,是稳定我省油菜面积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存在的差距

1.与国内比较

在育种和良种繁育方面,我省位于全国前列水平,特别是在优质突破性品种选育、新型不育胞质育种利用、特高芥核不育三系工业专用杂交种选育方面,更是领先于全国;但在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和多元化利用品种选育方面有待加强;育种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以传统育种技术应用为主,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育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标准化种植方面,我省长期对油菜栽培技术研究重视不够,研发力量薄弱,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甚至出现过油菜栽培技术研究中断的情形,导致对单项栽培新技术(新模式)创新不够,对多项栽培技术(模式)集成应用较弱,高效实用的共性栽培技术少,缺乏针对特定品种的配套个性化栽培技术,与中国油料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油菜栽培优势科研单位和湖北、湖南等油菜主产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在油脂加工和消费方面,我省加工企业众多,油脂加工产品众多,虽然政府牵头打造了“天府菜油”区域公共品牌,但受地方消费习惯影响,仍然更多偏重于对菜籽油浓香味的追求,缺乏对高油酸菜油、高端个性化消费产品、油菜多酚、油菜甾醇、冷榨加工技术、7D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利用,与中油所、中粮集团、益海嘉里公司、鲁花集团等油脂加工优势单位在加工技术和开发产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始终缺乏四川本省的油脂主打品牌和拳头产品。在消费习惯上,我省居民较省外居民更偏好对浓香菜籽油的消费。

2.与国外比较

在育种和良种繁育方面,我省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领先于全国,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领先于全球。从表面看来,国外油菜单产水平、含油率比我们高,但实际上是由于生态环境差异、国外油菜生育期长达10个月以上所致。此外,国外主要选育和推广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而国内禁止转基因品种环境释放。

在标准化种植方面,国外由于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大而平整,普遍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化控降株高、调花期、催熟、籽粒和茎秆快速脱水等技术方面,国外技术先进成熟,而我们尚是空白。国外主要推广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实现机械化药剂除草,极大降低种植成本,产出品售价低廉。而国内禁止转基因品种推广,化学药剂除草困难,更多需要人工除草,导致种植成本高,生产效益差;产品售价高于进口菜籽或菜油,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在加工技术方面,国外有很成熟的冷榨、浸提、分类加工、高端产品定制加工生产线和技术,而我们还不成熟,无香冷榨油也还不为我省消费者所普遍接受。

二、四川油菜产业技术攻关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技术攻关现状

四川省油菜育种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育种攻关、四川油菜创新团队等科研项目长期支持下,高产高油品种选育成效显著,但在优质专用品种选育、适应机械化生产品种选育、抗根肿病品种、多功能利用品种选育、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还有待加强。

从事油菜栽培技术研究、土壤肥料研究、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和农机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相对偏少,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偏弱,相关研究历史短,研究基础薄弱,导致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防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油菜专用农机具等长期较缺乏或成熟度不够。

从事油脂精深加工研究的科研单位较少,仅有四川省农科院和西华大学二家,对油脂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起步晚,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而油脂加工企业没有能力开展创新研究,也不愿长期重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导致长期缺乏油脂精深加工技术、富营养菜籽油绿色高效加工技术和高端营养产品开发。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不足消”与“土地弃耕”的矛盾。劳动力严重短缺,种植效益低下,机械化水平低,多元化开发少,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均弱,农机具投入大且服务费高 。

2、现代生物育种高技术研究应用薄弱。与国外先进的基因编辑、SNP、转基因、小孢子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比,我省油菜育种仍以传统常规技术为主,选择效率低,育种目标性不强。

3、油菜资源遗传基础较狭窄,材料创新待加强。丰富的遗传资源和基础材料是获得特殊基因和创造出突破性新材料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抗根肿病、耐湿害等资源缺乏,导致材料创新和育种方法创新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水平提升缓慢。

4、缺乏机收、早熟、抗根肿病、多功能利用、高油酸等优质专用品种。育种目标单一,缺乏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品种,缺乏超高产特高油、耐水渍、适宜机收、抗根肿病等品种,对饲用、菜用、花用、高蛋白等特色品种研究较少。对含油率、油酸、蛋白质等品质关注较少。

5、缺乏对绿色轻简高效栽培、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技术研究。只注重品种选育,却忽视对与品种配套的绿色轻简高效栽培、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技术的研究;根肿病、菌核病、实生苗和野生油菜在局部区域严重发生,急需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新策略。

6、对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措施缺乏研究和引进利用。现有耕制、播期、密度、施肥难以满足全程机械化生产要求。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型农用机械耕作困难,急需开展相适宜的小型化、专用化、轻简化油菜机械研发。

7、对油菜产后精深加工新技术缺乏研究和引进利用。90%以上的是油脂加工小作坊,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能耗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综合利用能力差,附加值不高。

(三)技术需求分析

1、加强资源收集和材料创新。现有育种材料遗传背景较狭窄,导致育成品种无重大突破。应充分利用已拥有的大量油菜及十字花科近缘植物资源,再从国内外广泛收集大量新资源,通过广泛杂交,并结合胚胎抢救、小孢子培养、细胞融合、分子标记选择等技术,创新兼具多个优良特性的突破性骨干亲本,为突破性杂交种选育奠定物质基础。

2、培育或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品种的遗传基础是提高产量的根本,前人研究表明,品种对产量的贡献高达35%。应充分发挥已有的育种优势,大量利用已有亲本、新育成亲本、引进新亲本,广泛测配组合,将有性杂交、系统选育等常规技术与分子标记、基因编辑、SNP芯片、组学技术、代谢通路调控等现代生物技术高效结合,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品种、优质专用品种的自主培育或引进筛选,充分满足产品市场对健康营养型、个性化消费型、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需求。

3、育种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现有育种手段周期长、选择效率低、受环境和季节影响因素大、肉眼无法判断表现型和基因型、去雄杂交和授粉全靠手工作业、育性和抗性表现必须通过种植鉴定、田间实生苗和种子机械混杂造成材料筛选误判、繁殖制种效率低等,严重制约了育种进程和成果转化,应广泛开展局部化学杀雄、微型机械授粉、室内鉴定、生长周期调控、分子检测、标记筛选、新基因挖掘、高效繁殖制种技术(方法)等研究,通过育种新方法、新技术突破加速育种进程。

4、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品种遗传特性是高产的物质基础,配套栽培技术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前人研究表明,栽培技术对产量的贡献同样高达35%。随着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广,以及国家“两减两增”(减肥料减农药、增产增效)政策的推行,产业上对油菜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新技术需求强烈。应重点开展四川水旱轮作田及旱地油菜需水规律与降水匹配、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水肥协同管理、生长模型构建与优化、高产优质农艺性状特征与高产潜力、营养高效、高光效、个体发育与群体高产、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措施等研究。

5、加强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治新策略研究。针对主要病虫草害,应继续深入开展减肥减药、病虫草害高效绿色综合防控新技术和新药剂研发,如新的种子包衣剂和包衣技术、土壤调理剂、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土壤电疗熏蒸技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陷阱植物诱集技术、性诱剂、休耕换茬农作模式、拮抗生物互作机理等,将病虫草害防治与生产模式改变后的栽培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新型栽培方式配套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综合防效,做到减肥减药,实现环境友好。

6、加强多项栽培技术综合集成配套研究。油菜生产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均很弱,种植效益始终制约着产业发展。高产品种必须配套相应高产栽培技术,才可能充分发挥产量优势。应加强高产品种与多项栽培技术的集成配套研究,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应组织育种、栽培、农机、植保、土壤肥料及农业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展研究,做到品种、农艺和农机“三结合”,进一步提高机播机收轻简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成效。

7、加强适应四川油菜产业特色的农机具研发。要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实现轻简高效,应对农村劳动力日益缺乏现状,提升种植效益,就必须提高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全程机械化包括机耕、机播(机栽)、机肥、机防、机收等环节,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缺乏适应四川盆地生态条件的成熟播种机、移栽机和收获机,不得不走“引进→改制→研发”三步,即:先引进省外、国外现成机型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地作出适应我省油菜生产实际的改进,最终在改进的基础上,完全实现自主研发。重点是要研发适宜四川西南丘陵山区高湿分土壤的油菜精量播种机;研发适合四川丘陵山区的油菜收获机和机收技术等。

8、加强适应四川油菜产业特色的油脂加工技术研发。要延长我省油菜产业链和提升产业价值,必须着力于省内油脂加工设备改造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打造川产菜籽油知名品牌。通过前些年的产业整合和同业竞争,已淘汰了大量川内的榨油小作坊,但仍以中、小型油脂加工企业为主,设备较为陈旧,加工技术较为落后,产品竞争力弱。必须由科研单位协助这些油脂企业开展加工设备改造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在此过程中,无论先进加工设备还是新型精深加工技术,仍然必须走“引进→改制→研发”三步,最终立足四川本地实现自主创新。重点是深入开展油脂低温冷榨生产线研究、适温制油技术研究、适度精炼工艺研究、留香保活制油技术研究、高原优质特色菜籽油加工工艺研究等;分层次打造我省的低端经济型、中端风味型、中端营养型、高端功能型等自主油脂品牌。

三、四川油菜产业技术攻关近三年主要目标(2020-2022)

(一)近三年总体目标

始终坚持以解决产业关键难题为导向,以消费需求为根本,以满足市场为宗旨,着力于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与良种扩繁研究、丰产高效栽培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油菜籽采后处理与油脂精深加工研究,实现品种优质专用、生产绿色高效、产品多元和产业链延展,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生产周年高产高效、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有利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人们生活品质改善的现实需求。

在2020-2022年间,收集引进种质资源300-600份,创制育种材料30-50份,培育或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15-30个,研制育种、栽培或加工新技术6-10项,开发油脂新产品3-5个,研制或改进农机具2-3台,引进或改进油脂加工设备1-2台,研制或改进油脂加工工艺1-2套,制定技术标准(规程)3-6套,建立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3-6个,带动新增产值1.5亿元,申请专利(品种权)3-5项,撰写论文(技术报告、生产建议)5-10篇,培养或引进人才5-10名。

(二)年度预期目标

2020年: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围绕本项目总体思路和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各项研究。收集引进种质资源100-200份,创制育种材料10-15份,培育或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5-8个,研制育种、栽培或加工新技术1-2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1-2套,建立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1-2个,带动新增产值0.2亿元,申请专利(品种权)1-2项,撰写论文(技术报告、生产建议)1-2篇,培养或引进人才1-2名。

2021年:

收集引进种质资源100-200份,创制育种材料10-15份,培育或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5-10个,研制育种、栽培或加工新技术2-3项,开发油脂新产品1-2个,研制或改进农机具1-2台,引进或改进油脂加工设备1台,研制或改进油脂加工工艺1套,制定技术标准(规程)1-2套,建立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1-2个,带动新增产值0.5亿元,申请专利(品种权)1-2项,撰写论文(技术报告、生产建议)2-3篇,培养或引进人才2-4名。

2022年:

收集引进种质资源100-200份,创制育种材料10-20份,培育或引进优质专用新品种5-12个,研制育种、栽培或加工新技术3-5项,开发油脂新产品2-3个,研制或改进农机具1-2台,引进或改进油脂加工设备1-2台,研制或改进油脂加工工艺1-2套,制定技术标准(规程)2-3套,建立中试及产业化示范基地2-3个,带动新增产值0.8亿元,申请专利(品种权)2-3项,撰写论文(技术报告、生产建议)3-5篇,培养或引进人才2-4名。

0003.jpg

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