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从无人机行业协会和大疆、极飞等主流企业发布的数据分析,2019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植保作业面积已超过3000万hm²(4.5亿亩)。植保无人飞机远不止是喷洒农药,其使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新疆240万hm²(3600万亩)棉花,今年有133.3万hm²(2000万亩)使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和脱叶剂。植保无人飞机正在加速度替代地面传统植保机械。近几年,传统植保机械市场形势不好,与植保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国内质保无人机保有量(单位:台)
质保无人机成不可或缺的农机具
植保无人飞机的前身是”航模”或”飞行器”,是航天爱好者的一种高科技玩具。按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的话,“航模”的努力走向是飞得更稳。如今,“航模”摇身一变成为了植保无人飞机。植保无人飞机真正从玩具变成农机作业的工具,其中最大推手是以大疆为主的头部企业发动的连续4轮的价格战,正是有效的价格战,将高高在上的植保无人飞机”打”成了农机具。
2015年是国内植保无人飞机元年,但当年油动单旋翼植保无人飞机价格高达70多万元,电动多旋翼8万元。之后随着大疆MG-1、MG-1P、T16、T20的推出,大疆不断将新产品的价格放低。大疆波浪式的价格政策引起了植保无人机行业价格体系的雪崩,2020年大疆官宣的价格:T20基础套装39999元,MG-1P合约机17188元。价格波浪式递减让销量不断放大,同时购买门槛的降低让更多人进入飞防行业,行业内形成良性的循环,不经意间植保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可或缺的农机具。
经作植保广阔新天地
树为植保无人飞机打开了第二扇机会窗口,曾经很长时间,果树植保是无人飞机飞不过去的坎,无数飞机在果树植保上铩羽而归,所以很多人得出了植保无人飞机并不适合果园飞防的结论。技术上的问题最终会通过技术来解决,经由大疆、极飞、极目、大壮、常锋等知名品牌或企业的不断努力,目前果园植保模式逐渐成熟,植保无人飞机可以在果园进行大面积推广。果园植保只是开了一扇小窗户,更大的机遇是在经济作物上,主要价值在于经济作物的收益高,种植者用得起高端设备,并且付得起更高的作业价格,而较高的作业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飞手进入,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据了解,植保无人飞机在经过更换相关的作业部件之后,可以进行直播、投喂、授粉、除草、喷粉和施肥等作业,不断扩展的作业场景为植保无人飞机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直播和水产养殖投喂饲料这些新领域的市场容量并不比植保作业市场小,如果完全开发出来,都是作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大行业。
中国拥有大规模、体系完备的植保无人飞机产业链和生态圈。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非常完整,从事无人机主机生产的企业有500家左右,从事机翼、机架、电池、导航、控制系统、算法等辅导和配套的企业有数千家。不过这些配套企业不仅仅为植保无人飞机而存在,其背后还有一个体量更大的消费级无人机产业。
中国造植保无人飞机具有技术先进、性价比高、迭代速度快、作业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和供货及时等综合优势,目前国产植保无人飞机已经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目前大疆和极飞已经取代了日本雅马哈的地位和市场。据调查,目前大疆在日本市场占有率60%,在韩国市场占有率70%,植保无人飞机成为中国农机的新名片。
5G时代到来农用无人机驶入星辰大海
国内的植保无人飞机在飞速发展,享受了国家上一轮基建的红利,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带来的基础设备完善。中国95%的乡村都能接受到质量很高的4G信号。中国正在加速进入5G时代,相对于4G网络,5G的基站并不需要挖沟埋电缆,现有的4G基站可以作为5G的基站,只要有空中基站,信号就可以传输到需要的地区。
与4G网络相比,5G信号更强,速度更快、延迟更低,今后,植保无人飞机大量的运算功能可以集成到云端,而飞机只是数据传输和命令执行的单元,这将带来无人飞机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和购机负担的降低。未来,植保无人飞机的价值在于云端的数据,硬件有可能会送给农民使用,所以5G时代才是农用无人飞机的大普及时代。植保无人飞机有可能是移动中的空中指挥中心,将会是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播种机等地面机械的大脑。
根据历年的数据以及查阅大疆、极飞等代表性企业的研究报告,发现2019年国内植保无人飞机的保有量超过5.5万台,截止2020年7月,应该超过了8万台。随着我国加快5G建设,即将进入5G时代,5G信号更强,速度更快,农用无人机将应用于农业生产方方面面,如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直播、飞防植保,果园果树授粉、除草、喷粉和施肥,养殖投喂,草原草种播种、施肥、植保等,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麦类作物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岗:徐一
2020年8月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