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下载文章
特种蚕品种岗位专家赴大通蚕桑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创建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57

7月17日晚,四川蚕桑创新团队特种蚕品种岗位专家刘俊凤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科学家张剑飞研究员到嘉陵区大通镇麻感坝蚕桑基地指导蚕农采茧、大蚕饲育及收蚁袋装种技术。

在“杨寺司”养蚕大棚,正值天然彩色茧采茧时期,专家一行现场讲解了正确采茧方法,并进行了示范。要求:为避免污染好茧,采茧时先捡去蔟中死蚕、烂茧,按上蔟先后顺序,先上的先采,迟上的迟采;因刚化蛹时的嫩蛹体皮易破,易出血污染茧层而造成内印茧,降低茧质,故采茧动作要轻,轻采轻放;普通茧、同宫茧、畸型茧、屑茧等各类蚕茧分开放置、分别售卖;为避免堆积过厚发热而影响茧质,采下的蚕茧及时薄摊于蚕箔中;采茧结束后及时清洁蔟室及蔟具,做好"回山消毒"工作,以防病原扩散污染环境。

在“黄泥嘴”养蚕大棚,专家一行查看了五龄第三天的蚕儿发育情况,对石灰精粉的发制、蚕体蚕座的消毒、桑叶贮运及给桑方法给出了具体建议。

在基地催青室,现场指导业主将点青蚕卵省力、高效装入收蚁袋。大面积生产中收蚁方法多采取大白纸收蚁法,这种方法极易造成蚁蚕损伤,降低蚕头数,影响蚕茧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在嘉陵区大通镇蚕桑基地推行“不伤蚁蚕且可以做到定量分区”的新型收蚁袋收蚁法,目前该基地已全面推广应用。

近年来,刘俊凤带领团队成员多次赴大通镇蚕桑基地村开展“究原因、防蚕病、保稳产”的现场技术培训及生产技术指导工作,蚕桑业主对专家的悉心指导、亲力亲为表示诚挚感谢,衷心希望团队专家多到基地检查、指导,做他们的主心骨和好参谋。

(特种蚕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岗位 刘俊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