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 网站首页
  • 创新团队
  • 通知公告
  • 最新动态
  • 成果与推广
  • 交流平台
  • 产业新闻
  • 产业政策
  • 信息服务系统
    • 查新服务
    • 科技文献
    • 文件下载

产业新闻

饲草 水稻 水禽 大宗蔬菜 肉牛 杂粮 特色蔬菜 兔 玉米 大豆 丘陵农机 特色经作 麦类 花椒 鸡 所有团队 油菜 水果 南亚作物 食(药)用菌 生猪 薯类 茶叶 肉羊 淡水鱼 蚕桑 兽药 道地中药材

当前位置    —首页— 产业新闻
  • 推动饲用燕麦高效种植,赋能凉山畜牧业升级转型

    为推动凉山州饲草产业的发展,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创新团队粮饲兼用麦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岗位专家彭远英教授带领团队一直围绕服务凉山州畜牧业发展这个目标,踏实开展优质饲草的调研、试验和示范工作。团队根据凉山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养殖需求,积极引进和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并不断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方法,努力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4月至5月,团队在西昌市安宁镇对2024年秋播饲用燕麦进行了测产与收获工作。期间,系统评估了主推燕麦品种的生长周期、产量表现、抗逆性以及营养品质等关键指标,全面掌握了燕麦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产潜力。相关试验结果为后续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为凉山州畜牧业稳定、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1.png

    彭远英教授进行田间指导

    2025年5月至6月,团队在美姑县洛俄依甘乡与昭觉县三河镇,规划并实施了饲用燕麦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大面积饲用燕麦示范种植,涉及48个饲用燕麦材料。通过对不同品种在当地复杂生态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产量、抗逆性、营养指标等指标,团队拟筛选出一批在产量、适应性和饲用品质方面表现优异的新品系。这不仅为当地饲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和优质品种储备,还极大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种植信心与科学管理能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图片2.png


    2025-07-17

  • 15 07 2025
    饲草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彭燕一行在红原县开展技术培训
    发布者:     浏览次数:7

             为深化草牧业科技服务,赋能藏区产业发展,7月3日至8日,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四川省饲草和肉牛产业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省科技厅“三区”人才、草业科技学院马啸教授、彭燕教授、刘琳教授和白彦福特聘教授等一行六人,赴阿坝州红原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开展草牧业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工作。

             深入基层,精准服务牧民需求是此行重点。马啸教授与彭燕教授专程前往红原县瓦切乡日干村,在村党支部副书记苏拉王等陪同下,实地了解牧民饲养现状和饲草需求,并针对牧民迫切需要的“卧圈种草”技术进行了专场现场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优良牧草种子获取与分配、圈舍周边土地整理、适宜播种时间和播种量、播后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全流程关键环节。

    此次为期六天的科技服务活动,立足阿坝州主要牧业县实际需求,为当地草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提升种养水平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学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藏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 09 07 2025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在平昌召开粉耳技术交流会
    发布者:     浏览次数:17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科技支撑平昌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在平昌县青云社区举办了粉耳菌袋发放暨技术交流会。

    会上,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食用菌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岗位团队成员、青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张波围绕“粉耳1号”的品种简介、关键技术、食用方式等内容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并现场发放了“粉耳1号”菌袋。随后,参会人员前往金宝新区百花社区,现场观摩了“粉耳1号”吊袋和地面立栽模式,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交流会结束后,“粉耳1号”被一辆辆车运载着驶向平昌县18个镇33个村,将在未来的几个月绽放于平昌县的村村落落。

    1752045432618050423.jpg

    食用菌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岗位 张波 供稿


  • 26 05 2025
    不吃桑叶吃“发糕”,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发布者:     浏览次数:43

    走进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家蚕新品种育种室,“咔嚓咔嚓”的啃食声此起彼伏。令人新奇的是,这里的蚕宝宝没有吃桑叶,而是啃食着一块块深绿色的“发糕”——这是南充蚕种场研发的全龄人工饲料。5月20日,今年第一批家蚕全部进入五龄期,其中最早的蚕宝宝部分已经吐丝结茧。

    1.jpg

    “我们的大蚕饲料配方由桑叶粉、玉米粉、豆粕粉和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添加剂组成。”四川蚕桑创新团队优质蚕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成员程洋介绍,“与传统桑叶喂养相比,全龄人工饲料喂养出来的家蚕产茧量、茧丝的质量完全能满足生产实用需求,可以缫5A—6A级生丝。”

    家蚕属于寡食性动物,只吃桑叶,桑叶产量和质量受桑园土质、气象环境、肥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因素影响,产量高低、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蚕茧生产。“人工饲料既可以满足家蚕的生长需求,也可以降低对桑叶的依赖。”程洋指着蚕盘里的五零期家蚕说,“这一届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表现不错,家蚕发育比较整齐,蚕体粗壮,健康性好,大大降低了病原菌感染和中毒的风险,还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2.jpg

    据了解,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成本较高。“以这批饲育的家蚕为例,五龄期只需要投放3到4次饲料,如果使用桑叶养蚕,就需要雇佣大量工人每天去摘桑叶,每天至少喂三次。”程洋认为,“饲料养蚕相对于桑叶养蚕,在生产环节上简化了养蚕工序,节约了大量劳动力。”

    “我场是较早选育人工饲料蚕品种单位之一,成功选育了省内第一对小蚕人工饲料品种‘茗山X碧水’。想要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首先要培育出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强的广食性蚕品种。”四川蚕桑创新团队优质蚕品种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曹宁宁介绍,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从2019年便开展全龄人工饲料蚕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获得4个全龄人工饲料育表现良好的育种素材。

    3.jpg

    除了培育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强的广食性蚕品种,传统种质资源保存也同样重要。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副场长杜鸿介绍,“作为省内首批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之一,我场现保存有优质特色种质资源201份,包括现行推广系列、彩色茧系列、抗病系列、三眠蚕系列、限性斑纹系列、限性茧系列等。”其中,川山、蜀水等6个品种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目录,川丰、蜀华等26个品种列入省级保护目录。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场长苏茂科表示,“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可以为实现工厂化、智能化养蚕提供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将把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应用到更多地区,有效增加春冬养蚕批次和养蚕量,发挥联农带农效应,实现全年不间断养蚕,促进蚕农增收,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洁 文/图

  • 18 05 2025
    “天府粮仓”迎来丰收季 大邑小麦单产创新高
    发布者:     浏览次数:31

    转载自:川观新闻

    https://cbgc.scol.com.cn/news/6316931?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47492985052


    “实收面积2.48亩,收获籽粒鲜重1610.1公斤,含水量12.6%,杂质率0.3%,折合亩产为650.2公斤。”5月15日,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内小麦新品种“蜀麦1963”高产示范田,随着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专家余懋群宣布验收意见,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当日,由省内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生理生态与栽培团队承担的“十四五”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麦类育种攻关”新品种蜀麦1963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和测产验收。

    1.jpg

    测产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家组考察示范田小麦田间长势,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实收。

    今年大邑示范基地为何能取得高产?四川农业大学樊高琼教授认为,主要得益于优质品种+优良技术的广泛采用。

    蜀麦1963具有快速灌浆基因,一般能够提前5-7天成熟,非常适合于成都平原稻麦周年高产的茬口衔接。

    2.jpg

    测产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成都平原早熟品种产量突破600kg,还离不开农机农艺的加持。樊高琼教授团队为该品种量身定制四大关键栽培技术。

    一是适期晚播,播期从原来的10月25日调整到11月5日左右,解决早播后的冻害问题,同时,适期晚播也利于土壤排湿,缓解华西秋雨湿害导致的机器下不了田、播种质量差、不能覆土出苗不全不齐问题;二是智能精量机播,通过带有电脑芯片的播种机播种,实现用种量精准可控,全田出苗整齐,苗子数量足,田间分布均匀,群体起点好。

    3.jpg

    测产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时,分段科学施肥,通过无人机限氮分次追肥实现前提中稳后促,群体发展稳健,促进穗、粒形成。此外,全程抗逆化学调控,实现前期扎根壮苗抗湿、中期控旺壮秆防倒、后期延衰增粒重提品质的效果。最终实现有效穗近40万/亩获得高产。

    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该市小麦种植面积约64万亩,近期将全面完成小麦收割。


  • 1
  • 2
  • 3
  • 4
  • 5
  • 尾页
  • »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
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成都锋芒在即科技有限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