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2025年4月15日,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省内同行专家,对食用菌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岗位,联合宜宾农科院、宜宾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心、长宁县农业农村局选育的长裙竹荪新品种“宜长裙1号”进行田间技术鉴定。本次鉴定会专家组由四川农业大学辜运富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甘炳成研究员、四川省种子站周志军正高级农艺师、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张跃非高级农艺师、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陈能董事长5位专家组成。
该品种菌裙白色网状、较厚、较脆、网孔大、孔壁薄;菌柄白色、细长、较脆、表面粗糙;生育期190~200天,较对照品种“竹海长裙”提前6~11天。干子实体经测定表明粗蛋白、粗纤维、氨基酸总量、多酚、总黄酮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干竹荪平均产量为68.39 kg/亩,比对照增产7.51%。专家组一致认为,“宜长裙1号”是由野生驯化,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清楚、性状稳定、田间表现一致,是一个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新菌株,同意通过田间技术鉴定。
长裙竹荪是四川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也是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该品种的成功选育为竹荪产业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也为四川省竹荪产业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用菌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岗位 叶雷 供稿
6月9-13日,四川饲草创新团队饲用粮食作物研究岗位联合盐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盐亭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会”。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经营主体等40余人参加培训,岗位专家张晓晖进行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专题授课。
本次培训采取“理论培训+现场观摩”的模式。培训中就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进行解读,重点讲解了饲料化等适用技术的开展方法,针对学员提出的秸秆饲料制作技术及收储成本高等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带领参训学员先后赴三台、安州、游仙的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和市农科院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基地,实地观摩和学习秸秆饲料制作、种草养畜等技术和生产经验。
通过此次培训会,学员们学习了新技术、启发了新思路,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盐亭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搭建了技术交流平台,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未来,本岗位将依靠团队、发挥岗位特色,加强优良饲用作物品种和先进配套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和服务作用,为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饲用粮食作物研究岗位 张晓晖 供稿)
当五月的阳光变得炽热,四川各地的小麦田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奏响丰收的序曲。从成都平原到川中丘陵,处处都有农业专家、科研人员与种粮户忙碌的身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聚焦“天府粮仓”产能密码的田间大考正悄然启幕。
金色麦浪中的数字答案:
响应单产提升行动的四川实践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蜀麦”系列新品种用一组组耀眼的测产验收数据,勾勒出四川小麦大面积单产跃升的清晰轨迹。
5月26日,在江油市永胜镇,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小麦百亩超高产攻关片进行实收测产,高抗条锈病的小麦蜀麦1958交出了平均亩产656.48公斤的亮眼成绩单;5月21日,绵阳市江油市龙凤镇的百亩示范基地里,蜀麦1868以百亩实收平均亩产591.5公斤的成绩通过测产验收,其亩有效穗数超40万的表现刷新四川麦区纪录;5月20日,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的实收测产中,2025年审定新品种蜀麦40以亩产627.3公斤的高产首次惊艳亮相。5月15日,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安仁社区,蜀麦1958实收四块田总面积86.92亩,加权平均亩产为603.2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面积19.91亩、亩产量为616.7公斤。5月9日,崇州市隆兴镇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早熟品种蜀麦1963测产田块面积5.9亩,亩产584.3公斤。
相较于2024年四川全省小麦平均单产304.8公斤/亩,“蜀麦”系列多地测产表现堪称惊艳,为四川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注入强劲动力。在良种繁育一线磨炼了36年的四川玉麦吨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永金对蜀麦1958信心十足,“2022年,在这个品种还没通过审定时,我们就一眼相中了它,矮秆、穗多、抗病性好,增产潜力非常大。”来自南充的种植户杜书宇在别人的推荐下选择蜀麦1963,他表示“尽管丘陵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不及成都平原地区,从去年播种到现在,这个品种表现非常不错。”
这些数据不仅是对品种高产潜力的验证,更成为种粮大户们增收致富的定心丸,高产稳产增收的“蜀麦”系列新品种让农田成了聚宝盆,实打实的产量增长和品质提升,让种粮户们端稳了“粮袋子”、鼓胀了“钱袋子”,彰显了川农小麦人在种业科技创新与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的担当作为。
种源自主可控的“蜀麦”密码:
多样性品种筑牢种业根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国家战略需求引导下,“蜀麦”系列以鲜明的优势特色,构建起覆盖不同生态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品种矩阵。
由小麦研究所郝明副教授历经12年选育的早熟抗逆型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蜀麦1963(2022年四川省审定),导入了野生祖先物种节节麦的“快速灌浆基因”实现提早7~10天成熟,完美适配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为后茬水稻争取宝贵生长时间;由学校党委书记刘登才教授历经10年选育绿色高效型品种蜀麦1868(2021年四川省审定),以高抗赤霉病特性减少30%以上喷药次数,既降低成本又守护农田生态;由伍碧华教授历经11年选育的广适高产稳产型品种蜀麦133(2017年四川省审定,2022年国家审定),集“白粒、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抗倒伏”等多重优势于一身,在极端天气下仍能稳产;由颜泽洪教授领衔选育的高产优质弱筋新品种蜀麦1958(多穗协调)与高产多抗型新品种蜀麦40(三抗标杆),通过12年选育积淀,以“抗白粉病、抗条锈病、抗赤霉病”的突破性表现,成为不同产区的核心选择。由学校党委书记刘登才教授历时10年选育的重穗型品种蜀麦830(2017年四川省审定),导入中国四倍体小麦以及伊朗节节麦重穗形成基因,穗粒数提升10-15%,单穗重近2.5克,稳产高产特性突出,2023-2025年连续入选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
满足不同生产需求的“蜀麦”系列品种的诞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们扎根田间,利用野生近缘种作为亲本,创新了“双顶交-两段选择”渗入育种技术,历经多年才成功选育出优异新品种。一个个令人欣喜的高产数据背后,是“蜀麦”系列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新模式的探索实践。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教授表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是种源自主可控的根基,‘蜀麦’系列品种正是我们扎根田间数十年的答卷,后续将持续加大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小麦增产增收潜力。”
科技与土地的丰产对话:
良法良机深度协同赋能天府粮仓
在“蜀麦”系列的丰产共同体中,良种、良法、良机始终深度耦合、协同赋能。从以抗逆基因挖掘为核心突破种源瓶颈,通过智能农机技术革新破解田间管理痛点,再以全周期技术集成实现品种特性与地域条件的精准适配,“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产能跃升提供了可复制的现代化农业范本。
在大邑县安仁镇现代农业园区,由樊高琼教授领衔的小麦栽培团队为“蜀麦1963”量身定制四大关键栽培技术,创下亩产650.2公斤的高产纪录,揭开了科技赋能的密码:适期晚播—将播期从10月25日调整至11月5日,规避华西片区秋雨湿害与冻害风险;智能精量机播—搭载电脑芯片的播种机实现“用种量精准、出苗均匀”,构建理想群体结构;分段科学施肥—无人机分次追肥技术实现“前期中稳后促”,促进穗粒发育;全程抗逆调控—通过化学调控实现“前期壮苗、中期防倒、后期延衰”,全面提升抗灾能力。
与此同时,园区全面应用了“五新六化八标准”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模式,将品种优势转化为系统生产力。专家组从4000亩示范基地中抽取6个连片田块进行实收,实收面积103.01亩,平均亩产604.3公斤。最终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为西南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攀西高原的西昌市大兴乡,“蜀麦”系列更上演了一场逆袭传奇。通过“高原小麦全程抗逆精准调控早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田亩产从当地平均450公斤跃升至640.9公斤,成功破解冻害、干热风等制约瓶颈,为云贵高原及攀西地区的轮作增收开辟新路径。
从实验室的基因突破到万亩农田的丰收画卷,“蜀麦”系列的每一粒麦粒都凝结着藏粮于技的创新智慧。这些在田垄间生长的四川答案,不仅盛满了“天府粮仓”的丰收愿景,更以种业自主、科技协同的生动实践,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展望未来,川农小麦人将继续以良种为笔、以良法为墨,在新时代的广袤田野上,挥毫泼墨绘就一幅更富生机的“川粮满仓”新景象。
5月24日,四川白粒小麦新品种“川麦618”迎来了2025年又一次测产。在德阳市罗江区、江油市两地进行的实收测产中,大户种植的产量均达到600公斤/亩以上的佳绩。
四川省作物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白粒小麦新品种“川麦618”进行现场考察并实收测产:在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余家沟520亩的示范片,选取代表性田块2.24亩测产,平均亩产608.6公斤;在江油市双河镇分水岭村245亩的示范片,选取代表性田块3.37亩测产,平均亩产602.2公斤。
在种植方式上,罗江区和江油市的示范户均按常规方式种植,采用全程机械化,特别是采用了智能精量机播,不仅节省播种量,还使小麦播种均匀、出苗整齐一致。专家组认为,罗江区及江油市的示范户们采用了常规大田生产方式管理,整体长势均匀,测产结果不是“专家产量”而是“大户产量”,建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