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来源:河池日报
7月13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获悉,经农业和统计部门技术人员验收,东兰县千亩玉米抗旱保收示范片最高产地块亩产玉米516.7公斤,一般地块也达到460多公斤,略超过当地正常年份的生产水平。
据悉,东兰县去年8月以来遭遇历史罕见旱情,当地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组织抗旱生产工作队深入重旱区三石镇纳合村发动农民抗旱抢种,选用抗逆性强的正大619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抗旱种植、玉米免耕抗旱种植等技术,建设玉米抗旱生产示范片,积极科学抗旱、有效抗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来源:中国农业网
玉米红蜘蛛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棉花、豆类、花生、瓜类、杂草等,以成、若螨聚集植株叶背刺吸叶片汁液,被害处呈现失绿斑点或条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白干枯。玉米出苗后,在杂草上危害的玉米红蜘蛛陆续向玉米
玉米红蜘蛛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棉花、豆类、花生、瓜类、杂草等,以成、若螨聚集植株叶背刺吸叶片汁液,被害处呈现失绿斑点或条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白干枯。玉米出苗后,在杂草上危害的玉米红蜘蛛陆续向玉米田转移。7~8月为危害盛期,先在玉米田点片发生,遇适宜的气候条件将迅速蔓延至全田。
7~8月的小雨对其发生和扩散有利,但大雨、暴雨或过高的气温将抑制其繁衍。沙质土玉米田较其他土质玉米田发生重。
农业防治: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渠边的杂草,减少玉米红蜘蛛的食料和繁殖场所,降低虫源基数,并防止其转入田间;避免与豆类、花生等作物间作,阻止其相互转移危害。
药剂防治:重点喷中下部叶片。可选用15%扫螨净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5%扫螨净与40%氧化乐果按1∶1比例的混合后喷雾,或每亩用1~1.5公斤甲拌磷颗粒剂或甲拌磷乳油拌适量细砂隔行均匀撒于玉米行间。
玉米空秆率一般为15%~20%,严重者高达30%以上,是影响玉米生产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空秆原因:
1、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如营养不足时,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雌穗因营养不足发育不良而成空秆;
2、营养失调。在雌穗分化阶段,如果营养不良,光合面积较小,有机物积累少,雌穗发育不良,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矿质营养供应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从而形成空秆;
3、高温干旱。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吐丝延迟,花粉的生活力弱,花丝容易枯萎,不能授粉受精;
4、阴雨天气过多。玉米抽雄散粉时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丧失授粉能力,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籽;
5、施肥不合理。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秆率越高。单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秆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秆率高。
防止对策:
1、削弱顶端优势。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秆率。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粒重。
2、合理密植。一般品种每亩留苗2800~4000株,株行距27厘米×70厘米,竖叶紧凑型品种每亩留苗5000株左右,株行距17厘米×80厘米。行距增大,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秆率。
3、实行叶龄施肥。当叶龄指数达30%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叶龄指数达30%~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片叶展开时,追下剩余的40%氮肥。
4、浇抽雄开花水。玉米抽雄前15天对水敏感,此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应立即浇水,以促进果穗发育,缩短雄雌花的间隔,利于正常授粉受精,降低空秆率。
一、玉米叶螨玉米叶螨包括多种类型,在我区主要发生的是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和朱砂叶螨等种类,体色为红色和浅黄色。玉米叶螨寄主植物很多,主要有玉米、棉花、豆类、瓜类、向日葵、番茄等。叶螨在我区全年发生10~15代,以成螨、若螨刺吸玉米叶片组织汁液,先危害下部叶片,渐向上部叶片转移,被害处先呈现失绿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变大、退绿变黄,严重发生时,叶片完全变白、干枯,子粒秕瘦,粒重下降,造成减产。叶螨以雌成螨在杂草根际、枯枝落叶和土缝中越冬,翌春气温达10℃以上时,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主要通过爬行、风吹、水流和机械携带扩散蔓延。4~5月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6月上中旬开始迁入玉米上危害,先是地头点片发生,后向田内扩散。6月下旬~8月份为我区叶螨猖獗危害期。
二、玉米叶螨大发生的原因1.越冬基数大去冬天暖,冬季气温平稳,无突然的降温寒冷天气,室外越冬螨得以安全越冬。室内在石榴、茉莉花、月月红、桔树等花卉上越冬量为历年5~6倍。室内外越冬基数大,为叶螨大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2.气候条件适宜2004年我区气温与历年相比普遍偏高,降雨偏少,温湿度适宜,成为叶螨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叶螨生长繁殖适宜的温度是22~30℃,适宜的相对湿度是35%~55%。我区6、7、8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3℃、24℃、22.7℃,处于叶螨最适发育温度;6月份降雨19.5毫米,8月份降雨13毫米,降水较历年偏少二至三成,相对湿度较低,温湿度均利于叶螨生长发育。3.防治不科学未能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将叶螨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6月底、7月初叶螨迁入玉米地头点片危害时,是防治叶螨的关键时期,此时防治省药、省工、省时、防效高。但职工对叶螨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对地头玉米叶螨的防治未引起足够重视,成为叶螨进一步扩散的源头。4.人为携带,加快了叶螨扩散蔓延速度我区玉米主要为制种玉米,6月底~7月中旬正是制种玉米人工去雄关键时期,劳力流动加快了叶螨地块间和全田蔓延扩散的速度。
三、玉米叶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综合防治意识差,一味注重化学防治对深翻耕灭茬、清除杂草和秋后、早春灌水等破坏虫源越冬场所的农业措施和室内花卉灭蚜灭螨工作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造成越冬虫量较大。2.灌水不及时,田间干旱,加重了叶螨的发生一些单位没有协调好灌水时间,田间小气候干旱,叶螨数量上升较快。3.化学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早在叶螨未迁入前,采取田埂封锁的玉米地不到30%,即使在6月底、7月初玉米叶螨地头点片发生阶段,一些单位职工也迟迟不动手或防治不彻底,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基层单位宣传、组织力量不够一些单位接到防治通知后,对叶螨的危害性及防治技术宣传不到位,防治工作没有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时间、统一用药。5.大田中扩散蔓延后,化防措施不当①选药不科学,喷药不合理。职工盲目化防,选择广谱性高毒农药,大量杀伤天敌,破坏田间生态,只杀成螨不杀卵,导致叶螨大量发生。②药械落后,打药不均匀。90%以上职工用手动喷雾器喷药,普遍存在喷药不均匀、药液只喷到叶正面或漏喷的现象,防治不彻底,留下了祸根。③一些职工防虫心切,拼命加大药量和频繁施药或滥用农药,造成叶面灼伤,产生药害。
四、防治对策及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案,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2.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普及叶螨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等知识,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和综防意识,确保喷药质量和防治效果。3.采取区域性综合治理的对策。要抓好玉米叶螨防治工作必须兼顾菜园、果园、豆类、棉花等其它作物上叶螨的发生和有效防治。4.加强综合防治。深翻土地,早春或秋后灌水,清除田间、田埂、沟渠旁的杂草,统一室内花卉灭蚜灭螨,减少越冬量;加强玉米水分管理,合理及时灌水,改善田间小气候。5.做好田间四周封锁和点片防治工作。加强调查,及早发现,统一田间四周封锁,防止虫源向玉米田块中转移;发现有叶螨迁入玉米地头危害时,对中心株和玉米地头进行“封控”,切断其进一步扩散的源头,将叶螨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6.选择软性或生物农药科学化防。选择对天敌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农药进行有效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5%尼索朗1000~2000倍液,1.8%爱福丁1号乳油1500~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73%克螨特、20%螨克等。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延缓叶螨抗药性。另外,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混合液(1∶1)1000~1500倍,可杀死成螨和卵,控制时间较长,效果较好。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