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2025年7月1日,四川茶叶创新团队茶叶包装与贮藏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岗位专家刘韫滔教授率团队赴荥经县川藏经济协作藏茶产业园区,开展为期一天的专项考察。此次活动聚焦藏茶渥堆发酵工艺、代谢物活性研究及藏茶包装与贮藏贮藏标准化建设,旨在推动藏茶产业质量安全升级与品牌价值提升。
深度把脉藏茶工艺,强化质量安全管控
在藏茶生产核心区,在黑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卫国老师傅以及岑永生师傅的介绍下,刘韫滔教授团队深入考察渥堆发酵车间,针对藏茶特有的微生物发酵体系展开技术评估。团队详细解析了渥堆过程中温湿度调控、微生物群落活性与代谢物生成的内在关联,强调“精准控制发酵参数是保障藏茶风味与安全性的关键”。结合包装与贮藏风险评估专长,刘教授指出:藏茶后期转化需匹配科学的贮藏环境,建议建立“动态温湿度监控+定期代谢物检测”双轨机制,防范陈化过程中氟含量波动及微生物污染风险。
创新包装与贮藏方案,赋能产品价值提升
面对藏茶仓储的特殊需求,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是研发高阻隔、耐压型包装材料,采用铝箔复合结构增强防潮抗氧性能,适配藏茶紧压形态;二是设计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追踪库内温湿度、氧气浓度等参数,确保贮藏环境稳定;三是规范包装标识,明确标注发酵批次、贮藏条件及活性成分含量,增强消费者信任。方案兼顾品质保障与市场宣传需求,助力藏茶突破地域限制。
深化产学研协作,共建藏茶产业新标杆
在考察过程中,团队还针对藏茶产品宣传提出创新建议:将渥堆工艺中的优势菌群、特征代谢物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标签信息,通过可视化数据提升消费者信任度。藏茶产业区负责人兰锡国总经理表示,此次考察为藏茶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将尽快落实工艺监测体系与仓储升级方案。
此次指导是四川省茶叶创新团队服务地方产业的又一实践。刘韫滔教授表示,团队将持续关注企业技术需求,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藏茶打造川茶品牌标杆,双方还就未来深化合作达成了共识,将共同探索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新模式,为四川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025-07-04
2025年6月20日,四川省茶叶创新团队茶叶机械化技术应用岗位专家邓佳携团队成员,前往绵阳某农机企业,开展茶园智能农机装备专项调研,重点围绕茶园智能除草机械研发及智能农机应用场景建设进行实地考察与技术交流。
在农机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专家组首先参观了智能化农机生产线,详细考察了茶园专用除草机的研发进展。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该机型针对四川丘陵茶园地形特点进行了优化设计,具备自适应爬坡、柔性越障等功能。专家团队就防缠绕设计、紧急制动方式、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与企业工程师深入探讨,并提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轻量化设计、增强复杂地况适应性的建议。
随后,调研组前往企业建设的智能农机应用场景实验基地,现场观摩了茶园除草机的实地作业演示。该基地模拟了不同坡度的标准化茶园环境,并集成物联网传感设备,可实时采集机械作业数据。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机器在陡坡地段的稳定性、复杂杂草处理能力及对茶树的避让精度,结合5G远程监控系统,探讨了智能农机集群化作业的可行性。
调研过程中,专家组与企业就“智能化农机+数字化茶园”融合应用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双方将联合开展适应性机型优化,并在川内主要茶区建立示范基地,通过实际生产验证提升装备的可靠性。此次调研为四川茶园机械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全省智慧茶园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2025-06-3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茶叶的安全问题变成了一个敏感话题,业内人士似乎都保持着一种讲品质不讲安全的默契。多数企业在不断强调其所售产品的品质如何好,却对其产品安全三缄其口。然而,茶叶安全问题终究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近期,有媒体报道北京朝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假劣食品药品集中销毁活动,销毁的假劣产品包括仿古普洱茶。这些茶在茶砖、茶饼等半成品的基础上,“采用猪肠衣、膀胱包裹,晾干,再用胶及黑色鞋油进行人为做旧处理的方式,制作仿古普洱茶。”虽然这样极端的案例在茶行业里还是极少见,但是那些看似不痛不痒的茶叶安全隐患难道就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非要等到事态严重了才被动解决吗?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年份茶,包括普洱茶、老白茶及各类陈茶,这些在市场上因为年份久、货量少而显得特别珍贵,售价自然也高了许多。但是,这些放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茶叶,谁来确保它们在储存环节中不受污染?当它们在仓库里“沉睡”了数年后是否有相应的检测手段来检验它们是否仍然适合饮用?也许,有人会反驳,在某些地方,当地的传统就是将陈茶作为药用,不但可以饮用而且可以防治一些疾病。传统并不能完全代表科学,20年前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生态环境早已不能相提并论。在目前环境下,茶叶的安全更多是靠整个生产—销售链条上相关人员的自觉。不能排除有些企业对茶叶生产安全问题相当重视,但更不能忽视一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中国茶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说,茶叶质量安全从种植环节开始,贯穿整个过程,质量安全的管控关键在于把好源头关。原则上,茶叶生产企业必须具备QS认证(每生产一批次茶叶都必须主动送检),分装企业则在采购原料时要检验生产企业的产品检测报告,质检部门从已经上市的产品中进行抽检。实际情况是,这些保证茶叶安全的措施存在较大的“灵活变通”空隙,严重依赖企业自觉。而企业因为检测费用高昂(每批次检测费约5000元),主动送检的积极性不高。这造成市场上不少茶叶产品不经检测就上市销售。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茶叶的安全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绕开的话题。政策透露的信息也显示,对茶叶安全的监管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4]1号,以下简称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我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到2017年,全省茶叶中直面500万亩,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大集团,打造大品牌,扩大出口规模。到2020年,建成千亿川茶产业。
这意味着,在四川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茶业将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产业品牌,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全省重点打造两个区域品牌,支持各重点产区打造一个地域品牌,支持川茶集团等优势企业建立品牌联盟,组建品牌集团;要重点建设20个规模20万亩以上的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300万亩生态高效茶叶基地和规模化有机茶园,建设现代茶叶基地。
同时,1号文件在“推进茶业转型升级”中,支持品牌也起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重点支持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竹叶青、川茶集团等龙头企业。这相当于吹响了四川茶企整合的号角。
1号文件还指出,要从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建设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市场体系、挖掘弘扬川茶文化等方面增强茶业发展支撑能力。其中,要在茶叶主产区科学规划建设6-8个加工产业园区,检核高标准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提升技术长新能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川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并在茶叶重点产地建设3-5个具备信息发布、仓储、运输、质量检测等功能的交易市场,支持品牌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式,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和产品覆盖范围,重点支持5-7家出口型茶叶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1号文件还明确,支持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茶马古道等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开发茶文化养生、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支持中国茶叶博览城、川茶博物馆、川南茶博园建设。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2月12日讯:春回大地,茶香满园。洪雅县扶贫移民局同有关部门、乡镇紧密配合,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组,指导移民采摘春茶,以促进茶农增产增收,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他们的作法是,积极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开展鲜叶采摘、名优茶加工标准及茶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并进行现场指导,及时为茶农及加工企业服好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收集、发布茶叶生产销售信息,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为移民、加工企业销售提供参考;积极帮助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茶叶质量,扩大优质茶生产比例;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积极引导茶农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配合相关部门对重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详细了解春茶生产过程中鲜叶收购、茶叶加工和市场销售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针对茶农、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标题由“西湖龙井资讯平台”修改,原题《洪雅县扶贫移民局服务春茶生产》。)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