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景超研究员与四川省创新团队西甜瓜岗位专家龚方仪博士合作,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研究,通过释放捕食螨并结合信息素诱杀技术,有效控制了设施西甜瓜蓟马的危害。
研究团队于4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分两批次在示范基地释放了两种高效捕食螨——斯氏钝绥螨和剑毛帕历螨,同时配合悬挂信息素蓝板和黄板进行诱杀。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对照区相比,采用捕食螨与信息素联合防控的区域蓟马种群数量显著降低,西甜瓜植株受害程度明显减轻,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蓟马是西甜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传统化学防治易导致抗药性和农药残留问题。此次研究通过“以螨治虫”的生物防治手段,结合物理诱杀,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还提升了农产品安全性,对推动设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技术的成功实践,为四川省及周边地区西甜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助力农业生态保护和产业提质增效。
特色蔬菜优质西甜瓜品种改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岗位供稿
加速四川西甜瓜品种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向可持续、高品质方向发展,7月11日,四川省创新团队西甜瓜岗位成员龚方仪和房超赴新疆哈密参加第三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产区学习先进经验,探索适合四川的产业升级路径。
在为期数天的考察中,团队重点调研了哈密瓜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机械化生产及市场销售模式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观摩,成员们详细了解了新疆哈密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成功实践,尤其在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可持续技术应用方面收获颇丰。在品种品鉴环节,团队对150余个西甜瓜品种进行了系统评价,从外观、剖面、色泽到糖度、口感等维度逐一打分,筛选出多个抗逆性强、风味佳的潜力品种,为四川适应性推广奠定基础。
下一步,四川省西甜瓜创新团队将整合此次学习成果,开展区域性品种试验示范,并组织省内农户培训,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特色蔬菜优质西甜瓜品种改良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岗位供稿
7月10-13日,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隆重召开。大会以“三生融合,科技助力”为主题,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百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80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研讨国际草业科学相关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动态。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创新团队粮饲兼用麦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岗位专家彭远英教授参加此次大会并作《饲用燕麦优异基因资源挖掘》的报告,荣获青年报告二等奖。
盐源县作为凉山重要的苹果产区,团队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开展了苹果—燕麦复合种植模式试验,积极探索果草轮作、间作等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新模式。通过科学配置耕作制度与作物布局,实现了“以草养畜、以草促果”,有效提升了耕地综合利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益。此外,团队还在盐源县设立了20个饲用燕麦材料的品种筛选试验区和大面积燕麦资源材料示范种植基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地方饲草品种资源库,为今后推广适应性更强、品质更优的饲草品种打下坚实基础,带动了当地草畜产业融合发展。
苹果-燕麦间作复合种植技术
在高寒山区的会东县,团队聚焦高寒山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开展了20个饲用燕麦材料的品种筛选试验。针对高寒、冷凉区域饲草供给难题,团队通过对各品种耐寒性、生长势、抗逆能力及营养价值等核心指标的系统比较,拟筛选出高适应性、高产优质的饲用燕麦品种,为破解山区草畜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品种支撑。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彭远英教授团队始终注重和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以及农户的紧密合作。不仅通过组织田间观摩、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切实提升农户的种植管理能力。并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让好技术真正服务农业发展。通过持续跟踪和效果评估,团队不断完善试验和种植方法,努力让凉山州的优质饲草产业不断提升品质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更多农民受益。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